基地系列后四部述评(2)

续集之二:《基地与地球》
《基地边缘》中巧妙地留了个尾巴,把那个最大的难题抛给崔维兹来解决。崔维兹寻找两万年前的人类起源星球——地球的过程,是这部500多页小说的主题。很遗憾,基地系列中篇幅最长的这一部,却恰恰是相对最失败的一部。
首先的问题就是故事的核心设定。银河盖娅的建构估计不会是大多数读者乐于看到的事,而在阿西莫夫的心中笔下却是大势所趋——当你明知到故事会向着你不喜欢的方向发展的时候,读来难免就有痛苦和无奈的感觉。
承接而来的就是人物设定。机器人宝绮丝在这部作品中扮演的是盖娅代言人的角色,她和崔维兹没完没了的辩论充斥全书。估计阿西莫夫是想以这种方式来论证银河盖娅的合理性,但宝绮丝的偏执与自负委实让人讨厌,而崔维兹也是不会轻易动摇的人,这便使得每一次的辩论都千篇一律,了无新意,不看就知道他们想说什么......盖娅计划取代谢顿计划,本身就是令基地系列的死忠fans不爽的情节,而宝绮丝的振振有辞更加令我烦躁厌恶。此其二。
第三,《基地与地球》被写成了一部游历见闻式的小说,人物很少,而大量的科学背景知识、异星情境设定占据了很多篇幅。如果纯粹以一部普通科幻小说来衡量,这不算是什么大毛病,但作为基地系列的作品,则未免难如人意——之前的四部基地系列小说均是以人物间层层互动的微妙关系来推动情节的,正合阿西莫夫最擅长的讲故事手法;而《基地与地球》在拿掉传统长处之后,又没有新的高招来补充,相形之下未免枯燥乏味。所以,阅读这部小说最重要的是平心静气——平心而论,故事中远古地球及周边星辰那寥落、空旷、孤寂的情境,亦不乏动人之处,而这是不能用阅读基地系列其他作品的经验来感受的。
更吓人的是阿西莫夫在最后还留下了一个尾巴,试图接着把故事写下去……从最后那段情节的设定来看,如果再有第三部续集,恐怕连盖娅计划都难逃颠复的厄运。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安德系列的《外星屠异》——作家本人对自己把握情节的能力相当有信心,总是乐于在原来的设定之上添砖加瓦,挖掘新的亮点,但在读者眼中,原来的故事已几近完美,作家的续集偏偏要进行新的开拓,却弄巧成拙,离读者心中的完美渐行渐远。《外星屠异》比起《死者代言人》来,几乎差了不止一个档次(本blog有过简述),而《基地与地球》因为同样的原因也已然显出颓势,如若再行接续,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要成为灾难。
所幸由于编辑的反对,阿西莫夫放弃了接着写基地续集的计划,转而将余生的精力投入到基地前传的创作上——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基地前奏》和《迈向基地》,有关基地之父哈里·谢顿的故事。
《基地边缘》中巧妙地留了个尾巴,把那个最大的难题抛给崔维兹来解决。崔维兹寻找两万年前的人类起源星球——地球的过程,是这部500多页小说的主题。很遗憾,基地系列中篇幅最长的这一部,却恰恰是相对最失败的一部。
首先的问题就是故事的核心设定。银河盖娅的建构估计不会是大多数读者乐于看到的事,而在阿西莫夫的心中笔下却是大势所趋——当你明知到故事会向着你不喜欢的方向发展的时候,读来难免就有痛苦和无奈的感觉。
承接而来的就是人物设定。机器人宝绮丝在这部作品中扮演的是盖娅代言人的角色,她和崔维兹没完没了的辩论充斥全书。估计阿西莫夫是想以这种方式来论证银河盖娅的合理性,但宝绮丝的偏执与自负委实让人讨厌,而崔维兹也是不会轻易动摇的人,这便使得每一次的辩论都千篇一律,了无新意,不看就知道他们想说什么......盖娅计划取代谢顿计划,本身就是令基地系列的死忠fans不爽的情节,而宝绮丝的振振有辞更加令我烦躁厌恶。此其二。
第三,《基地与地球》被写成了一部游历见闻式的小说,人物很少,而大量的科学背景知识、异星情境设定占据了很多篇幅。如果纯粹以一部普通科幻小说来衡量,这不算是什么大毛病,但作为基地系列的作品,则未免难如人意——之前的四部基地系列小说均是以人物间层层互动的微妙关系来推动情节的,正合阿西莫夫最擅长的讲故事手法;而《基地与地球》在拿掉传统长处之后,又没有新的高招来补充,相形之下未免枯燥乏味。所以,阅读这部小说最重要的是平心静气——平心而论,故事中远古地球及周边星辰那寥落、空旷、孤寂的情境,亦不乏动人之处,而这是不能用阅读基地系列其他作品的经验来感受的。
更吓人的是阿西莫夫在最后还留下了一个尾巴,试图接着把故事写下去……从最后那段情节的设定来看,如果再有第三部续集,恐怕连盖娅计划都难逃颠复的厄运。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安德系列的《外星屠异》——作家本人对自己把握情节的能力相当有信心,总是乐于在原来的设定之上添砖加瓦,挖掘新的亮点,但在读者眼中,原来的故事已几近完美,作家的续集偏偏要进行新的开拓,却弄巧成拙,离读者心中的完美渐行渐远。《外星屠异》比起《死者代言人》来,几乎差了不止一个档次(本blog有过简述),而《基地与地球》因为同样的原因也已然显出颓势,如若再行接续,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要成为灾难。
所幸由于编辑的反对,阿西莫夫放弃了接着写基地续集的计划,转而将余生的精力投入到基地前传的创作上——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基地前奏》和《迈向基地》,有关基地之父哈里·谢顿的故事。
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一部是狗尾续貂,而且结尾非常仓促,莫名其妙就完了。
是啊,看到最后我也怕作者要把之前确定的内容全部推翻重来了~
不过这部的异域流浪记录感觉很好,尤其在无人的星球上探索的描述,让人身临其境。
《基地与地球》通篇在讲选择盖娅星系是否正确,而崔维兹对选择盖娅的主要疑点在于盖娅泯灭了个人的独立性。最后他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但没有说到盖娅的统一性与个体的独立性这个问题,总是有些失败。
本书通篇是对社会形态的讨论,但是我以为阿西莫夫没有给我一个认为满意的社会形态,他提到了盖娅的缺陷,确想不到该怎么补充这种社会形态的缺陷。
这本更多是为了和机器人系列联接起来,觉得莫名其妙的,可以去看《机器人与帝国》以及之前的机器人系列。
汗,刚看完基地边缘,兴致勃勃准备看基地与地球,却发现被打击了。。。。。
没错,对盖娅推倒基地十分不爽,而且莫名其妙地完了
我倒觉得续集是Asimov这个系列写的最精彩的
前面的想象力一般,倒是到后面他的想象力与对人文的思考结合才发挥的淋漓尽致
干嘛非要守住一个所谓的计划
“宝绮丝的偏执与自负委实让人讨厌”
我恰恰认为崔维兹自负偏执得让人生厌。对于盖娅他天然有一种反感的情绪并处处玩针锋相对,讥讽嘲弄。天晓得他两个同伴是如何能够忍受他。
整个基地就是个大圈套,圈套里套着圈套再套着圈套。环环相扣……
银河统一成盖娅形式,比孤立体的组合要强,至少,可以减少内耗。
君不见,最惨痛的事情,都是同类对同类犯下的。
(阿西莫夫是犹太人,二战屠戮对他难道没有影响?冷战的大规模对抗,难道不令人心凉?)
我支持这种前景。
另一个极端,索拉利人进化成全性,可遥控做功,未来银河由这种生物来主导,有何不可?
离群索居,也避免了拥挤带来的惨事。
况且,这些强力的生物,面对其他星系的智慧生物,比智人更有优势。
我也支持这种前景
这两种方案,都很极端,都是对人类组织形式的一种变化。
它们的意义,不在于有多完美,而在于变化本身。
这最后一部其实是作为对<机器人系列>的回顾和巡礼的
写作技巧上确实不如前作,但就思想而言,其实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另外与机器人系列相连也是不错的,如果继续写下去会有新的亮点的。
感觉前传的人物和情节更胜一筹
我却觉得这一部才有了科幻的感觉来。前三部感觉完全站不住脚,谢顿计划从统计学上就不合理,“独一无二的大天才”和“仅有一个人能做出的计划”实在是太多漏洞了#·¥%……更别提一千年是什么概念!但是永恒者的说法就能解释了这个残缺。
确实在情节上不是太紧凑,但不得不承认,在一些地方,比如外星环境的描写,挺出彩。
这部比三部曲精彩多了啊……三部曲的悬疑味儿比科幻味儿浓多了,两部续集的科幻味儿就完全出来了,让人欲罢不能啊!!
楼主的评论很有见地,在我看来也说到了点子上。不过我不能认同楼主“最失败的一部“的评价。针对楼主提出的几点批评,我来阐发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点,故事的核心设定。盖娅确实是很多读者都不愿意看到的结局。就连崔维兹自己,虽然选择了盖娅,但他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自由意志“。在〈基地边缘〉中,第一基地、第二基地与盖娅三方分别提出的自由意志、指导与和平、生命三者,和平与生命当然是最起码要求,但自由意志却是建立在二者之上的更高层次的追求。如果为了和平或生命放弃自由意志,恐怕没有多少读者会喜欢(在小说中)。在这三者之间,难道真的只存在非此即彼的关系?
但这只是后话。事实上,如果我们细读前几部会发现作者经常引用〈银河百科全书〉的话,并注明“本书所引用的《银河百科全书》数据,皆取自基地纪元一○二○年出版的第一百一十六版。发行者为端点星银河百科全书出版公司,作者承蒙发行者授权引用。”——这至少说明,谢顿计划中由第一基地建立的第二银河帝国,还是真的有可能建立起来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结尾处,”菲龙——这个懂得转换能量、雌雄同体的异类,此刻正望着他,眼神深不可测。崔维兹并未低头迎向那对出神的目光。”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因此,更有可能的是,在阿西莫夫的原计划中,基地系列的续集还会写下去。而银河最终采用的并非是盖娅模式,而是第一基地模式。——可惜后来迫于出版商的压力,他不得不转向基地前传的写作。
与其说盖娅是核心,我觉得不如说“游历”本身才是核心,更准确地说,与机器人系列的连接才是核心。后述。
我觉得真正的问题在于,〈基地边缘〉没有交待清楚,所谓崔维兹那种奇特的“判断力”,那种从不完整的线索中推导出正确结论的神奇能力,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的“心灵”有怎样的复杂性?整个三大系列,精神力量是一个硬核,可是却无法解释崔的神奇力量,这让人读得很不痛快。
其次,人物设定。这一点我同意楼主的看法。崔维兹与宝绮思的辩论,在我看来也很烦人。这似乎不大符合阿西莫夫的一贯做法。不过合理的解释是:这种辩论正是推动他们不断前往另一个世界寻找地球的动力之一。无论辩论以哪一方的胜利告终,那么旅程就结束了,也变得没有意义了。
第三,游历与故事。这一点如楼上几位也解释过了,我再补充一点。单就讲故事来说,〈基地与地球〉并不只是跟不上基地系列的其他几部,它也跟不上机器人系列与帝国系列的作品。制造各种复杂的矛盾,然后像侦探推理小说那样在各种冲突中使矛盾得到出人意料而又戏剧化的解决,这确实是阿西莫夫的一大长处与优势,也是他引人入胜的招牌。但是,如果将“机器人-帝国-基地”系列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看,没有这种扣人心弦的故事,恰恰是这部作品最大的优点与长处。通过“游历”,阿西莫夫将三大系列统一起来,而且将整个银河的历史重新梳理了一遍。尤其是丹尼尔在最后的总结性发言,可谓是对整个银河历史,对三大系列的统合。比方说,正是通过他的话,我们才知道,原来〈苍穹微石〉中的故事,丹尼尔也有份儿!完整通读过三大系列的朋友,在读完前面十四部作品之后,再来读这部〈基地与地球〉,也许会像我一样发现,崔维兹的这次游历,以及丹尼尔最后的出场,是多么地荡气回肠,多么地具有历史感!总会发现原来机器人系列中的一些不清楚的地方,在这里才算是给了一个答案!而一万多年后,曾经的地球与外世界之争(参机器人系列,苍穹微石),如今已经演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如果阿西莫夫依然采用他最拿手的侦探推理的讲故事手法,那么这种“银河帝国兴亡史”的历史感,以及时时发现珍珠的如获至宝的感觉,还能有这么激动人心吗?
所以我觉得,楼主说的“所以,阅读这部小说最重要的是平心静气——平心而论,故事中远古地球及周边星辰那寥落、空旷、孤寂的情境,亦不乏动人之处,而这是不能用阅读基地系列其他作品的经验来感受的。”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那种“不乏动人之处”,如果配上前两大系列的历史感来看,就更加荡气回肠了。
——这里顺便王婆卖瓜一下:我一向推荐阿迷们,不要单看机器人系列,或者单看基地系列,如果你喜欢其中的某一部,最好是把这三大系列合在一起,按时间顺序过一遍。我在“豆列”中做了一个 阿西莫夫“机器人-帝国-基地”系列 的豆列,就是按时间顺序把这十五部小说排列一遍,大家可以去搜索一下。
最后,开放式结局。这一点楼主似乎很不欣赏,但在我看来,这却正是阿西莫夫吸引人的地方。他总是不断推翻前一部作品中貌似已经理所当然的东西,然而再重新建立起新东西。比方机器人系列中,吉斯卡特在三大定律之上又建立了第零定律。基地系列中,谢顿计划不断遭到质疑,甚至遭到“系外生命”的颠覆。这是他的特点,也是他的长处。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盖娅模式显然并非读者所好,而且照前面的分析来看,也不大可能最终实现,崔维兹也说过,即使不是他,也有可能是别人来重新改变历史的发展方向。菲龙是一条尾巴。丹尼尔也是一个未知数。还有如前,崔维兹的判断力也是未知数。第二银河帝国也似乎最终采用了第一基地模式。这都给予了阿西莫夫足够发挥想象的空间。而楼主所说的“颠覆盖娅计划”,可能正是阿西莫夫进一步创新之处,也是读者所寄望于他的。至于说把已经完美的再推倒重来,骡的帝国,不正是推倒了谢顿计划吗?
而我作为读者,其实非常希望能够读到第二银河帝国最终的建立。因为如前,基地纪元1020年的〈银河百科全书〉,阿西莫夫也反复引用过多次。
同时,如果是怀疑阿西莫夫的创新能力或是才气,我觉得这一点没有必要。因为基地前传的实际写作,正如楼主所言,是在续集之后。而前传同样精彩,不逊色于他的其他作品。
因此,我的个人看法是:就这部作品来说,它并不失败。它的这种游历式特点恰恰是它最大的优点,因为统合了前面的作品,并有更加深厚的历史感。大师能在着手前传的创作之前,在生前写出这部作品,对整个三大系列作一个交待,这是舍得庆幸的。而遗憾的是,大师在想象中创造出了两万年的银河兴衰史,但在现实中,却如同他在作品中(以及心理史学中)感叹的,个人终究逃不出时间的魔掌~~~
我时常有种错觉,那个坐在轮椅上,伤悲地感慨身边亲友的逝去与帝国的衰亡,同时却又乐观地向第一基地启示未来的老年谢顿,似乎正是阿西莫夫的化身!他没有丹尼尔那么完美与长寿,却更加真实!
好长...
在读者眼中,原来的故事已几近完美,作家的续集偏偏要进行新的开拓,却弄巧成拙,离读者心中的完美渐行渐远。
——最后这个结尾,活生生又跳进个坑里。七龙珠就是这样,一个敌人出现了,打,打完了还有更强的,再打,打完了更更强的又来了。。。
前奏两部比续集两部还是好看的。
续集这两部,特别是第二部,看的快墨迹死了
“宝绮丝的偏执与自负委实让人讨厌”
我恰恰认为崔维兹自负偏执得让人生厌。对于盖娅他天然有一种反感的情绪并处处玩针锋相对,讥讽嘲弄。天晓得他两个同伴是如何能够忍受他。
整个基地就是个大圈套,圈套里套着圈套再套着圈套。环环相扣……
————————————————————————
顶你。我恰恰是很接受盖亚理论的人,也许是因为之前就了解过真正的盖亚理论的缘故。所以通篇我都觉得崔维兹只是个自大狂和偏执狂。宝绮丝才是真正的引导者。
历史本来是螺旋上升的,推翻原来的设定倒并非不可接受。即使谢顿计划被推翻,黑暗时代的500年也不是白白浪费的。我觉得倒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的发展的预测保守了。纠结在精神控制这方面反复是没有趣味的,还是最喜欢第一部,有这历史的厚重和必然。
很大的议题啊,说来话长……
宝绮丝不是机器人……是人类,作者最后说明了的
最后一部是这个系列的升华,完全超出了读者的预计,让所有的无聊都得到了解释。让读者最后可以忽视阿西莫夫塑造人物的不足。
同感“我倒觉得续集是Asimov这个系列写的最精彩的
前面的想象力一般,倒是到后面他的想象力与对人文的思考结合才发挥的淋漓尽致
干嘛非要守住一个所谓的计划
”
早就说了,谢顿计划只是丹尼尔的B计划,盖亚才是A计划
谢顿计划已经描写了这么长时间了,难道你们看不出来盖亚计划是应当而必要的升华吗?况且盖亚很可能也不是最终结局。
因此,我的个人看法是:就这部作品来说,它并不失败。它的这种游历式特点恰恰是它最大的优点,因为统合了前面的作品,并有更加深厚的历史感。大师能在着手前传的创作之前,在生前写出这部作品,对整个三大系列作一个交待,这是舍得庆幸的。而遗憾的是,大师在想象中创造出了两万年的银河兴衰史,但在现实中,却如同他在作品中(以及心理史学中)感叹的,个人终究逃不出时间的魔掌~~~
非常同意!!!
LZ深深的说出了我心中的每一个槽点!32万个赞!
2007-06-02 17:06:49 彩色蚂蚁
汗,刚看完基地边缘,兴致勃勃准备看基地与地球,却发现被打击了。。。。。
举报
——————————————
真要是因为一篇评论就打击了,以后也别看书了,还是看看评论得了
我喜欢盖娅,一直在纠结骡和第二基地的差别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