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記

《墻》
·可以看到1980s台灣學生運動的暗潮,以及現代台灣政治那些無聊話語、邏輯的濫觴,以及權力在政治中對人性的腐蝕(那種漂亮的,自以為正義的話語,把希望寄託於遷移亦或是美國模式,而後者帶來的不過是流亡)。在台灣,學生運動以某種程度的成功告終,其話語進入到主流語境並被濫用;在大陸,它戛然而止,人們面對它表現出一種不切實際的懷舊情懷。(相關的書,想起李靜睿的《北方大道》,同樣透露著衰敗與無奈。)
·橫跨3個時間/地點:1979在台灣,而後在美國,以及女主回到台北(那個不斷被現代化腐蝕的台灣)。三個時間、地點相互穿插,對比描寫,曾經的激情、熱血透露出腐敗的氣息,並在後來的對照下日漸強烈,顯出其虛偽。
《公寓導遊》
·張大春對當代台北的都市生活玩世不恭的戲謔,顯得浮光掠影(由城市生活本身決定),反顯出巨大的無奈(對此生活的戲謔正是由於對此生活的無奈,已放棄批判、改變,現代性的腐蝕已內化為人們看待生活的一部分——從這一點上,楊德昌的電影和張大春的小說並無二致)。
·張大春的文風,視角也多受此時代影響,他這一代人,已不具早一代外省人的沉重、鄉愁or大中華意識(傑出者如瘂弦,周夢蝶),也不具濃重的本土意識(如黃春明,台灣的鄉土派),他更像是被拋在一個錯置的時代,混雜了身份認同的模糊與現代性的光怪陸離之下的產物。
《大師》
很喜歡這一篇,這麼短的文字卻透露出幾種極深的情感的對立。
認同一些人說的:太聰明的人寫不了好小說。張大春的小說炫技大過故事本身。不了解台灣寫實小說與後現代小說的轉變,但張無疑還撐不起來寫實小說的感覺。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撄宁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