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memoirs of a geisha——美国畅销小说

急着去买这本出了好几年的书来看,可能还是受了即将上映的电影的影响,总之,现在后悔已经太晚,而且后悔程度也不是很高。这本书属于可买可不买的行列,打分下来,大概可以有三分吧。
本来是抱着某种偏见去看的,怀着信心去期待一本描写女性如何在男性的世界里彼此倾轧,争夺男性手里掉落下来的一点点饼渣的书。看完之后,我做了一下反省。并不是说这样的说法不适合描述这本书,只是,看完了之后,观感还是有些不同。不是说原来的错误,只是,不同。好像挪动了一两步路,看出来的风景和想像的都不一样,感觉整个世界看起来,又不一样了。
后记证明朋友的说法是对的,这本书是出于作者的虚构。但文章的fiction感并不是很严重,部分应该是由于作者应该有对一位或一位以上的艺伎做过深入采访,另外一部分,小说的情节性的确也不强,没有那种令人想像不到的百转千回、波澜起伏,即使如果说是一位艺伎自己写的回忆录也不为过,可以说是平凡到真实的地步吧。
讲述一个女孩子从贫苦的家庭出身,经过受人打击歧视,最后变成一名成功人士并获得了真爱的故事,这样的套路实在是屡见不鲜,没有什么好多说的。但是这样的成长,后半部分衬托在整个发生急剧变化的日本历史背景下,这使它具有了和普通的沾沾自喜讲述成功经历的小说多了一层阅读时的纵深感。
后面半部明显要比套路化的前半有趣地多。兵荒马乱,一切安全感,价值观都在瞬间被摧毁,人生陷于困苦窘迫的时代,以及灾后什么希望也没有,麻木地为生活而生活,结果又见到了新时代不同的社会之光,这些描绘,让人无法不时刻回想起《飘》。作者是个美国人,恐怕在写作的时候,他自己也无法不产生这样的联想吧。
只是,《飘》的确不愧是名著,在同样的背景之下,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灭亡,一种生活方式的消失,一套荣誉制度的沉沦。斯佳丽和瑞特这一对,时时在这新旧变化的两边跳来跳去,他们即不坚持,也不随之沉沦,但是跟着他们的脚步,人们却清楚地看见两种观念的矛盾,冲突,以及最后各自的兴衰,好像黑白水流的变化一样明晰。从一个个个人,到全部历史。对比回味中,觉得《飘》的审美层次的确复杂细腻很多,玛格丽特真是了不起。
回头看memoirs of a geisha,就觉得逊色很多。虽然写到了艺伎行业的衰落,也提到了华族(?)的消逝,但这些都只是故事中一段小小的线头而已,跟《斜阳》是不能比的。主人公的个人经历,换上任何一个时代,文后端的战争,换上任何一种其他的大型,甚至中小型灾难(比如说主人公自己的房屋被火烧掉之类)的,这样的故事仍然可以照常讲述。抽象地说,这仍然是一本白雪公主+灰姑娘的故事。
但是这本书仍然是有让人驻足细思之处的。
在评价它的时候,我花了很长时间,克服对这本书强烈的道德批判。起初看见主人公所对立的那个恶女反面角色,那样的脸谱化,就已经有些让人摇头了。那样忌妒心强烈,毫无理由地折磨“我”的恶人,往往更多的是居住在主人公内心里的角色吧。对方是恶人,所以自己做的事情,怎么都可以原谅,怎么都是合理的,是正义的。于是就这样心安理得了。其实我觉得,白雪公主的后妈需要知道世界上谁最美丽,询问的东西是一面镜子。这东西实在象征意义太强了吧。真正照镜子的人,也许正是白雪公主自己。
等到后面就不用掩饰了,艺伎生活的不道德性清楚明白地表现出来。需要一个danna,就是需要他的金钱。至于他个人的家庭,子女,事业,爱好都不在话下,艺伎只需要尽力去迷惑他就可以了。这种事情,应该说只是艺伎的生存之道而已。既然进入了这一个行业,那么一切价值观道德观就和常人已经不同了,这是一个扭曲了的世界,适合使用扭曲世界里的规则。你不能将一个行业的不道德性,压在一个从业人员的肩膀上。
但是最令人不适的并不是这个,而是连主人公自己都觉得对不起的人。为了追求她所谓的“真爱”,也为了这本小说能够在势力世俗之外,能够平添一份令人感动和怜悯的亮色,于是她就毅然决然地行动了。到最后,居然还,“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
……结果还是道德批判了一大堆,我这个人啊,还真是……自PIA。
回到文章上来,这本小说,细节应该十分真实,应该作者有做功课,并有一些当过艺伎的朋友帮他纠正。然后枝干呢,应该也不错,写日本小说的人,不看《菊花与刀》应该是不可能的吧,所以文章中甚至连En这样的东西也出来了,运用得也不能说太错。
然而为什么还是有一种是在读美国小说的感觉呢?
文笔不够细腻是一个原因,当然作者已经尽了最大努力,甚至比许多女作者还要好。但是那些感受敏锐的女作者(Anne Rice),甚至男作者(村上春树),那是Arthur Golden所完全不能想像的境界。
但是另外一方面,最主要的原因,我觉得还是因为作者不是日本人,不在日本文化熏陶下成长,而最终也未能养成用日本文化的思路去写作的缘故。用英语来写作也许正给他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也不一定。
不要忘记,《菊花与刀》也仍然是从外面用望远镜和显微镜在看一个样本而已,虽然是十分精准到令人赞叹的观察,但毕竟和身为样本本身,感觉应该是不同的。外人觉得有意义,一定要提一笔的东西,作为日本人本身,可能就跟呼吸一样自然,日本作者,比如三岛,尽管他想要表现的主题,很可能是世界性的,完全不同于本土文化的“异物”,但是在表达的时候却完全是日本风。他会觉得一定要书写,一定要描绘的东西,在看的人眼里可能会完全无法思考为什么一定要写。这些看似闲笔的东西,到最后整体综合起来,才让人觉得,啊,这些的确是身为一个日本作家会表达出来的文风啊。所以说样本和显微镜的思考迴路是不同的。
这位美国作者,首先构想的故事就实在太西方化,然后表达的方式也太过英语式。如果他事先用日语写出来,可能会情况更好一点吧。
据影评说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感觉平面化。我想着平面化,应该也一部分来源于原作本身。
说了半天,好像这本书很烂一样。但其实还是不错的。那种描绘平淡生活小事,然而却能够揪住人心,让人一气流利地跟着到最后,这种才能是一个好作者所固有的,跟文化背景无关。
能够看的话,还是推荐一看。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