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小时的个人电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每次看到这种类型的题材都会感叹,老外的操作真骚。他们热衷于解构阅读和观影。
我不太爱看绘本,比较喜欢看漫画。但是从我看下来的感受而言,这更像是看了一部无声的电影。
我看到有评论说,感觉文字部分絮絮叨叨,但我却觉得也是为什么会有电影感的原因。电影具有一种沉浸式的疏离感,看漫画的时候是一种沉浸感,看书的时候是一种疏离感。
文字分成两个内容,白色底的是马歇尔的讲述,黑色底的像是旁白的旁白。文字大部分内容和图片没有关系,只会在文段的开头讲述一下画面内容。但是通过这些破碎的个人化的讲述,却讲清楚人类是怎么沉溺在神经投影仪中,一点点走向灭亡的。
这有点像是在做梦,读者从第三方的视角看着自己叙述梦境中发生的故事,琐碎而个人。没有世界背景人物三观,只是个人的,梦幻的,游历的。这种破碎的描述,表现出了马歇尔的心境,和末世的环境。
说沉浸感,自然是因为非常棒的作画,有些镜头是通过第三方的,有些镜头像是主人公自己的视角。疏离感,来源于文字内容,阅读的过程需要去思考上下文,思考画面的相关性。这就非常像我们在看电影的状态了。当然是非爆米花电影。
再说说内容。主旨并不是太深刻,是一部电子科幻的公路片,目的是为了找弟弟。但脑洞很有意思。
在我们上传我们的思维的时候,思维是不是会形成一个智能的共同体。然后这个共同体去试图将自己具像化(让我想起了长门大萌神),也就是后面从土里站起来的巨型机器人。而每个人成为来这个思维共同体的一部分。但是很可惜的,作品里没有展现出虚拟世界的样子。
但是可以大胆猜测一下,作品里的神经投影仪可以用来操控机器人,这肯定本身没有什么有趣的,但有许多人选择共同创造一个机器人,这个时候共同体的意识是否已经出现了呢?如果出现了,目前可能它还需要人类为它提供能源,也就是所有人都被连接在一起,像电池一样。让我想起女主角的一段话:“然而在真实世界里,一切都颠倒了:我们这种生命体才是迷人的/疯狂的——我们才是这个健康世界中唯一病态的灵魂。”现实世界中,我们被物化成为另一种可以产生现象的意识的能量。现象是卤汁面条,形成在意识中。
作为一种大众文学的类型,科幻却总是想去反省一些形而上的东西。所以真正的科幻会有远超它这种类型的深刻,私以为这种才是真正的科幻。
写完这些浑话之后,我感觉我应该再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