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笔记

国内译作的语言风格太影响阅读了,影响程度可以说已经到了会影响理解作者原意的地步。这本书有一部分居然是由本科生完成的(没有歧视本科生的意思),但我觉得老师们应该在处理翻译任务的时候更认真一点,不要把自己的事情交代给学生。
书评:与一些数据量大的专业书相比,这本书给的数据大多挺有用的,比较贴近生活。没有经过深计算的百分比们对文科生也很友好。这本书分析了“网络化个人主义”在互联网革命、社交网络革命、移动革命三重革命的背景下是如何运作的。作者从网络化关系、家庭、工作、创作者(ugc内容创作者、kol、社交网络运动号召者及行动者)、信息五个方面分别陈述了“网络化个人主义”。
其中在第九章---网络化的信息,作者提到了互联网隐私。个人对这一部分还是蛮感兴趣的。
第一章-第四章为概念界定:网络化个人主义、社交网络革命、互联网革命、移动革命。
第五章-第九章为具体分析:网络化下的关系、家庭、工作、创作者、信息五方面的改变及现状。
第十章为案例分析,以一位女性在使用互联网前后生活发生的变化。在这一章,作者提出了互联网使用者需要具备的媒体素养,这部分内容与我在别的书上看到的理念非常不同,值得借鉴。
第十一章为前景展望:个人生活网络化意味着人体与万物联网后的便利化大幅提高,也意味着隐私泄露风险的极大提高。
笔记:
1. 有关群体与个人之间区隔的另一面是人们倾向于认为自己独立于他人而作出自己的选择。我们认为自己是自由的行动者,但实际上,在我们的社交网络中有许多人存在于其中,并且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塑造了、影响了我们所作的决定。(个人觉得这是第三人理论的一个例子)
2. 生物有机体的特性是物质的零碎东西之间特定互动的结果。
3. 虽然有四分之三的受访者可以使用固定电话,五分之四的受访者表示即使知道对方可以接固话,他们仍然会拨打对方的手机。另外,多伦多的青少年在交往中有一种既想接近、又想躲避的双重矛盾心理。他们会即刻交换手机号码,但他们内心深处在关系更加深入之前,彼此是不会打电话给对方的。总之,青少年把手机看成是一种处理亲密关系的工具。
4. p148 这个调查显示,那些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而被分散注意力的员工具有更高的生产力、灵活性和更好的人际关系。然而他们的工作时间变得更长,注意力更分散,压力更大。
5. 即使把网络分开,人和信息还是可以被搜索到:“用社交(原文为社会,个人觉得翻译错误)媒体,很容易查出某个人或者在搜索内容时发现某人......在一些情况下这很好,但是,当你试图摆脱可以掌控你的人时,这就不太妙了。”
6. 实际上,接受一个网络化的自我,个人的不同方面在不同的网络中向不同的受众展示。这并不是说他们将不同的自我碎片化,并置身于不同的网络,或适应线上和线下的区别。不是不同的人格面具,而是网络化的自我:有一个核心,但是,在不同的社会情景下强调自我的不同角色。 (这段话解决了我很久以来的疑问:为什么人在不同社交媒体上的风格迥异,甚至带有反差?一个人的人格应该始终是一体的,展现出来的不同方面其实是对不同情境反应的强调而已。这也与戈夫曼人的自我呈现理论有关。)
7. 今天新的社交网络环境意味着人们“应该随时准备好被大特写”,因为大特写的时刻可能被观看和反复观看。
8. 个人层面的信任建构往往要求渐近的表露;但是,现在这种表露的受众越大,对表露的期待也更大。(猜表露应该是exposure吧)
9. 素养:图像素养、导航素养、语境与连接素养、聚焦素养、多重任务素养、怀疑素养、伦理素养
图像素养是指可以理解并对网络信息作出解释,而对信息的反应多是用图片的形式表达。
导航素养是指个人可以通过各种链接完成自己要做的任务。
聚焦素养:即使任务是多重的,网络化的个人可以减少数字杂音的干扰,完成工作,实现个人成就。矛盾的是,即使数字技术把人们和多种社交网络连接起来,同时还支持人们与手机和互联网随时连接;但是,有些时候,当人们要完成紧急任务或个人满足的项目时,就要求个人更好地掌握信息和创造知识。最成功的网络化的个人更善于独处,这样才能更专注。
10. 面向网络操作系统的变化已经带来了许多令人不安的现象。首先,新的icts对专家和信息把关人等社会角色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相应地,他们进行了反击,声称他们的专业性背景和葱叶资格给予业余者所没有的权威性。例如,医生需要处理从网上获取信息的“电子病人”(e-patients),记者对讨论公民话题的博客博主嗤之以鼻。这是平民主义回归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