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的大局观

记得早在高中的时候,电脑俱乐部的老师就给我们演示了Mandelbrot集的图形,神秘且美丽的分形艺术一下子就吸引了我,让我从此念念不忘。
后来,也看了一些有关混沌、分形、自相似之类的书籍,也照着其中介绍的公式写过一些程序生成过一些图形。但是也许是没有入门的缘故,我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混沌、分形、随机、有序、洛沦兹、蝴蝶效应……这些新鲜而富有神秘感的名词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混沌和分形除了产生神秘绚烂的图形之外有什么真正意义呢?我一点也不知道。
直到我看了这本书。
当初买这书的原因,是我想重新回味10年前高中时的那种简单和快乐:在计算机上写程序,产生两个我完全不理解但是很“酷”的公式,然后运行,一个复杂而美丽的图形出现了。然而这本书一开始令我很失望:它竟然一个公式都没有!于是我很气愤的把它扔到了一边,同时嘴里嘟囔着,回味童年的尝试失败了。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沉浸在人文历史中的我感觉有些累了,我希望找一些自然科学的东西换换脑筋。于是很自然的,我又拿起了这本《混沌》:一本没有公式的书读起来应该比较轻松一些吧!然后,再次很自然的,我被它吸引,被他折服,最后到豆瓣来写下了它的书评。我希望向所有的人推荐它。
首先,它不是科普读物,而是报告文学,这个定位使得它的文笔比大多数的科普读物要生动得多——这是让你读书不至于打瞌睡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它没有纠缠于科学的复杂。事实上,它涉及的很多东西都是浅尝辄止,并没有深入下去——毕竟这是一个记者而不是科学家写的。所以,在读它的时候,你可以很流畅的读下去,不用为了弄懂其中的一句话劳神费力的查资料。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虽然它没有深入的探讨混沌的任何一个细节,但是它却很系统的介绍了混沌的几乎全部——从最初的洛沦兹吸引子,到分形,到湍流系统;从气象学,到物理学,到经济学;从常态系统,到宏观系统,到微观系统……那些以前我不清楚关联的东西一点点的被发现,被揭示,然后,他们慢慢的融合到一起……。那真是太神奇了,混沌的来龙去脉被揭示得一清二楚;混沌的本质——非线性也清楚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混沌在各个不同领域中的应用。以前困惑我的种种,现在看起来都是那么的清楚。
我喜欢这种感觉,我喜欢这本书。
后来,也看了一些有关混沌、分形、自相似之类的书籍,也照着其中介绍的公式写过一些程序生成过一些图形。但是也许是没有入门的缘故,我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混沌、分形、随机、有序、洛沦兹、蝴蝶效应……这些新鲜而富有神秘感的名词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混沌和分形除了产生神秘绚烂的图形之外有什么真正意义呢?我一点也不知道。
直到我看了这本书。
当初买这书的原因,是我想重新回味10年前高中时的那种简单和快乐:在计算机上写程序,产生两个我完全不理解但是很“酷”的公式,然后运行,一个复杂而美丽的图形出现了。然而这本书一开始令我很失望:它竟然一个公式都没有!于是我很气愤的把它扔到了一边,同时嘴里嘟囔着,回味童年的尝试失败了。
最近一段时间,一直沉浸在人文历史中的我感觉有些累了,我希望找一些自然科学的东西换换脑筋。于是很自然的,我又拿起了这本《混沌》:一本没有公式的书读起来应该比较轻松一些吧!然后,再次很自然的,我被它吸引,被他折服,最后到豆瓣来写下了它的书评。我希望向所有的人推荐它。
首先,它不是科普读物,而是报告文学,这个定位使得它的文笔比大多数的科普读物要生动得多——这是让你读书不至于打瞌睡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它没有纠缠于科学的复杂。事实上,它涉及的很多东西都是浅尝辄止,并没有深入下去——毕竟这是一个记者而不是科学家写的。所以,在读它的时候,你可以很流畅的读下去,不用为了弄懂其中的一句话劳神费力的查资料。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虽然它没有深入的探讨混沌的任何一个细节,但是它却很系统的介绍了混沌的几乎全部——从最初的洛沦兹吸引子,到分形,到湍流系统;从气象学,到物理学,到经济学;从常态系统,到宏观系统,到微观系统……那些以前我不清楚关联的东西一点点的被发现,被揭示,然后,他们慢慢的融合到一起……。那真是太神奇了,混沌的来龙去脉被揭示得一清二楚;混沌的本质——非线性也清楚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混沌在各个不同领域中的应用。以前困惑我的种种,现在看起来都是那么的清楚。
我喜欢这种感觉,我喜欢这本书。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