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笔记兼评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书札记
在本书的结尾处,托马斯斯密特教授这样表述道:读完本书,读者应已建立起一面内心的镜子。具有了对外来的信息衡量和评价的思维。它给予了关于什么重要和什么不重要,优质和平庸,有价值和无价值的指示。他也提到,这镜子必须保持干净,清晰和精确。
借助这样的一个简单而又精准的比喻,托马斯斯密特教授言简意赅地传达了他写作本书的目的。
这本书由于主要面向刚上大学的建筑学初学者,写得较为提纲挈领,从比较宏观的方面对建筑学从形式,环境,结构的逻辑耙梳了一遍。比较难得的是,在不足百页的篇幅里,能够通过言简意赅的语言将这些知识写得明晰易读而又不浮于表面。
很长一段时间,这本书在孔夫子旧书网上几乎被炒到了天价,这也是我最初对这本书产生浓烈兴趣的缘由,所以在得知此书再版的时候便毫不犹豫地入手了一本。
几乎是在开篇,该书便开宗明义地提及,建筑构思的方法可以一步一步地去掌握,在这里他提到了三点:
1:首先建筑师需具备扎实的历史背景知识,从历史中时常可以获得很好的构思。
2:建筑的环境和结构也包含了建筑构思。
3:最终构思在于设计者本身去发现和定义。
提到建筑学教学的目的,他也这样写道:“建筑学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些人们必须去学习和掌握的原则。”
道理虽然很简单,但在我读本科期间,确实没有老师这样对我说过,很多老师会认为这样的道理简单明了,初学者理所当然就应该知道;也有少部分老师干脆直接给某些
同学说他们不适合学习建筑学,这是真实地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如今回过头来想想,这样的老师对学生说这样的话,对于一个学生的信心的建立,几乎会产生毁灭性的打击,这几乎把是否适合学习建筑学归为了一种先天的原因。而我还是不会这样去认为。一个成功的老师总是能够正确地去引导他的学生的。
该书提到的许多案例,在做学生的时候,老师在教学中也提到过,但是那个时候,确实也是由于知识储备以及文化背景的贫乏,几乎不能够理解。
比如本书第一个例子就提到了迈耶在乌尔姆大教堂广场上设计的新城市展览馆。阅读本书作者的解读确实刷新了我对这栋建筑的认识。
“一些人对生活随遇而安,在面对问题是经常会自我安慰,好的方面接受,不好的方面回避。这种心理模式对建筑师是大忌。”这说的不就是以前的那个我吗?
本科期间,正是采取了这样的一种对待生活的方式,以至于我的整个本科阶段都过得比较失败。是的,作为一个建筑师,(不仅仅是建筑师了,不管什么样的人,对待自己的生活都不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必须要有执行力和行动力。
在提到“建筑语言”时,作者认为“建筑语言是建筑师和建筑使用者之间沟通的工具,因此”所选择的建筑构思和由之发展而来的建筑语言应是明确,精准和简便的。“
在我们这个效率为王的时代,很多建筑的语言基本上就变成了没有语言,或者说变成了别人的语言。当然,要获得自己的声音,毕竟还是比较困难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借鉴和学习。但是,获得自己的声音,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还是比较必要的。用自己的声音说话总是要比用别人的声音说话要来得理直气壮一些。
接下来,本书作者通过对”建筑历史“和”空间观念“的变化过程的简单梳理(真的很简单很简单),让初学者对目前的建筑学处境有了一个概念性的认识,且在”透明性“(本书翻译为通透性)这一概念上进行了重点阐述,之前阅读科林罗的书读得云里雾里,读完了完全没有理解他在阐述什么,经过对这本书里关于透明性的讲解,又有了重读科林罗的《透明性》的欲望。
本书作者在这里将透明性理解为”一种和设计相关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而非一种”处方“。是的,就我近来对于建筑学浅显的理解,我也觉得建筑应该是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我们学习建筑,应该是在学习怎样去思考这个世界,怎样去观看这个世界。
在提到一些具体的关于建筑形式的操作手法是,作者也重点讲解了建筑学所用到的两个最基本的手法:”加插和减割“对应在建筑的原则里面是空缺和完整。里面提到的很多案例我个人认为也比较经典。
接下来,该书详细叙述了建筑与环境的深层关系,以及建筑本身的结构逻辑,主要从建造方式和结构方面进行了简单清晰的叙述。
结语(摘自本书结语):
“这本小册子的写作是为了给你们一个必要的文化背景,它将伴随着你们的设计讲座而完成。教会你们从一个”高的层面“去认识建筑,帮助你们一步步去掌握建筑设计。
它会帮助你们将哲学,艺术和技术结合在一起,从中领悟建筑。掌握了这些,你们必会成为专业人士,并能很好地去解答你们的建筑专业问题。
而最后 ,最重要的是你们会找到你们自己。”
2019.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