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影集,我想给火车,添一句话
9/50 掩卷细思,试图去回忆第一次坐火车的确切时日,却发现,只是徒劳。
日子虽忘了,但记忆的碎片却鲜活如初,掺杂着嘈杂的轰鸣声、笑闹声,弥漫着方便面的香,和柑橘的鲜。
记得第一次从中铺狭窄的空间中,失神地望着窗外旷野;记得把瓜子壳堆放在铁盆里,正准备倒向乘务员提来的垃圾袋时,却不小心打翻了桌上未封盖的茉莉蜜茶;记得和朋友们挤在下铺打扑克,穿越隧道时突至的黑暗,是暗地耍赖的绝佳时期;记得上铺空调口凝聚的水珠,也记得春运列车晚上的小餐车,艰难却执着地推过“横尸遍野”的车厢。
火车的情结,不少人都有。
特别是对于那些,从前啊,在铁轨上,慢慢摇,慢慢摇的绿皮火车,更是情有独钟。
或许因为这是少有的,无数陌生人聚在一起,将自己的私生活,面对面地,呈现在众人眼底的特殊时空。飞机太快,汽车太狭窄,把人拘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哪能去铺展生活的全貌。
于是,跨域日夜、兼容坐卧的火车,便真的呈现出了人生的百态。于是,火车上的记录,便就真的有了铭刻时代人生的价值。
王福春是一个真爱火车的人,也是一个真爱生活的人。成册不多的照片,却分明能看出背后岁月耕耘的付出;看似巧合的细节,实则是千挑万选的匠心。看时,几度落泪,总有几张照片,能一下子擦过陈酿往事的瓶口,黑瓶里僵死的混沌印象,便晃动起来,粼粼漾出波光,一闪,就是一幅有声、有味的熟悉画面。
更难能可贵的是,王福春没有一味复古倒退。他纵然留恋绿皮火车里的亲密时光,但也同样热情歌咏现代高铁的舒适快捷。他试图去寻找火车上的中国人,那些变与不变的东西:速度变快了,座位更舒适了,乘客更爱看手机了;但是,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保护没变,人们对分离与团聚的悲喜未变,人们追求美好的期盼也不曾改变。
记得好几年前,我也曾写过火车,我说“匍匐前行的火车,更知晓土地的温度”。如今,看罢《火车上的中国人》,我想在最后,添上一句:“这温度里,有着土地与人民,向阳而生的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