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叨叨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小时候看《长征》和《延安颂》,会很容易一厢情愿的以为,毛周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传统人们所幻想的那种“贤君良相”的关系,革命友谊,惺惺相惜。后来才发现,哎呦,不好意思,想多了。其实与其说是友情,不如说是合作默契的伙伴关系,上下级同事的关系。周对于最高权利的不热衷,甘当副手,在政治斗争中的坦荡,从不拉帮结派,赢得毛的信任,这才使周在浩劫中幸存,甚至他的反对者们也知道,那些收集的反对周的资料,“老头子也不相信”。虽然出现过一些刻意打压,但那更多是一种政治平衡的手腕,毛始终是信任周的。
周青年时期的舞台演出经历,演讲经历,以及很好的文字功底,他亲近的处事风格以及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来的高超的协调能力,在党内出现斗争表现出来的调停粘合作用,使其在后来国际外交舞台和政府管理上展现出了卓越的风采。
但是这些作用与贡献,其实并不是不可取代的,像是梁文道在《常识》里说的,他在外交场合的那些故事几乎都能用来当做传授政治修辞与谈判技巧的教材,加以传授复制。周的不可替代作用,恰恰是在那十年体现出来的。彼时,掌舵者被一种狂热的理想主义情感冲昏了头脑,中国这艘巨轮,正要深渊的边缘徘徊,周作为大副,不得不尽力保证发动机的运行,并绞尽脑汁的想把船从深渊边缘如何拉回一点点。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周利用其有限的影响力和政治技巧,对危害加以限制,如果不是周的苦心经营和斡旋,历史将更加残酷。毛利用并赏识周,事实上,尤其是那十年,他也离不开周的务实稳健,毛称周为“管家”,而他自己则是这偌大家庭的绝对权威的大家长。但是毛是否真的如这些西方学者所言,对周的外交及管理天才,及其所受拥护的嫉妒呢?毛拒绝参加周恩来的葬礼,哪怕在几天后还与尼克松会晤达两小时之久,这是不是就绝对表明毛对周的嫉妒与不喜欢呢?甚至通过他妻子左右周追悼会的安排,虽然感情破裂,但她始终是他忠实的狗,她是提线木偶,他是拉线人。我还是认为,嫉妒夸张了,忌惮可能是真有。政治事件背后可能是更多重心理因素,为什么不能是忌惮,手腕,伤别离兼而有之呢,人心复杂,更何况是这个人。毕竟当初参加陈毅葬礼就挺有作秀嫌疑的,悼念在心,不在行动。
十年浩劫拖垮了周,他完完全全是被累垮的,更悲剧的是,他去世之时,完全看不到他苦心奋斗几十年的新中国未来的希望,当时,毛又重新开始批邓,“四人帮”依然当权,可想而知,他是带着怎样的心情离开人世的。所幸,后来,邓又重新开始掌舵。《毛泽东传》的结尾,人群散去,自行车潮开始像往常一样涌过天安门,碾在追悼会留下的印有大会程序的废纸屑上。毛泽东时代结束了,邓小平时代即将诞生。时代的滚滚洪潮,三位无疑是最杰出的弄潮儿,毛开天辟地有开国之大功,邓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中国巨轮依然按照其设计的路线行进,后续掌舵人不过按路线行进细化而已。周却会是共和国唯一的一个大副为历史所铭记,他完美到他的头衔根本不需要加上他的姓氏,为后人深深的怀念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