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他们为什么不离婚?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写于80多年前,今天读来也毫不过时。它写的是一个基层公务员,人到中年,一百次想辞职,一千次想离婚,想要自由、独立、诗意的生活。但他笨、怂、不灵活,每天都挣扎着应付,直到认清了生活的本质就是妥协。
关于作者
老舍,现代文学著名作家,小说有《骆驼祥子》《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牛天赐传》等,话剧《茶馆》更是教科书级的经典之作,散文也写得好。北京人,对北京爱得深沉;满洲正红旗人,所谓的八旗子弟,因父亲早死,自幼受穷,全靠母亲辛苦抚养。这些特点深深影响了他的创作,笔下常写的就是生活在北京的小人物,语言以通俗朴实、幽默诙谐著称,是一位语言的大师。
关于本书
《离婚》是193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老舍应出版社之请,在几个月里硬“挤“出来的,所写的是他熟悉的北平(北京旧称),熟悉的小人物生活,因此几乎是一气呵成,被誉为是老舍写得最好的一本小说,豆瓣评分8.9,是一本值得重读、年纪越大感触越多的作品。
核心内容
《离婚》叙说的是国民政府时期北平财政所里一群小科员的婚姻、家庭生活,塑造了张大哥、老李这两个主要人物,描写他们与身边同事、家人相互往来呈现的市井生活,刻画出一个有点追求的小人物处于庸俗环境中内心的矛盾挣扎。同时,在主题内涵上,小说包罗万象,有多种不同角度的解读,这也正是它之所以成为经典的优秀之处。再加上语言幽默讽刺,又温和体谅,恰如老舍所说带着”含泪的微笑“。这些因素都决定了《离婚》会成为一部历久弥新、引人发笑后掩卷深思的作品。

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离婚》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到底是谁要离婚?
第一部分故事
民国时的北平,财政所里的科员张大哥,热衷为人做媒和反对离婚,这两件简直是他人生使命。做媒做得太出名,又到处都认识人,上班多数时候没公事做,也无心做,全用来忙别人婚事了。他热心而主动,看出了同事老李”有意“和乡下的老婆离婚,果断地劝其打消对爱情呀、”诗意“生活呀之类的幻想,将老婆孩子接到北平,还大包大揽地帮租了房子,催他回乡接人。
老李是个嘴巴笨的老实人,埋头工作,不喜欢无聊庸俗的同事,受不了科员无意义的工作,又下不了决心离开;上过大学,憧憬着理想的爱人,老婆却是乡下娶的,谈不到一块,但又生了两个孩子,狠不下心离婚,连提都不敢提,就这么每天犹豫着挣扎着。科员中最坏的小赵,知道他接了家眷进城,起哄让他请吃饭,一帮同事饭桌上明里暗里作弄”上不了台面“的李太太,他也不敢当面反击,只能把自己灌醉。
李太太进了城,很快和其他科员的太太打成一片,学会了”作妖“、无理取闹、防着丈夫外面有人。老李实在厌恶,可又的确对房东马老太太的儿媳妇——马少奶奶有朦朦胧胧的期待,对方年轻、漂亮、私奔嫁来的马家,结果马少爷婚后又与别人私奔走了。老李将马少奶奶视为”诗意“的对象,又怂到不敢和她说几句话。中年男人搞婚外情,大半是想逃离不如意的家庭生活,换别的作家来写,很容易就谱写出一段刺激狗血的婚外恋。但老舍是现实主义,马少奶奶完全没那个意思,老李内心的小火苗没烧两下就被熄灭了,以致病了一场。
病好后回财政所,同事吴太极”截胡“了小赵要卖给某旅长的小妾,两人打了一架,吴太极被撤职,空了个头等科员的缺出来。与此同时,张大哥的儿子张天真被当共产党抓走了,生死未卜,连关在哪都不知,八面玲珑的张大哥此时却六神无主,什么也做不了。老李想呼吁同事联名,保张天真出来,却发现个个只惦记着头等科员的缺,没人愿沾染上共产党的张大哥。他只能求助于小赵。小赵是所长太太的人,走邪路,没结婚,干的是买女人卖给军队大官的勾当。老李为了帮朋友,硬气了一回,承诺只要小赵能救出张大哥儿子,自己随他摆布。
没想到阴差阳错,老李就因为一次早了点上班,替急着出门的财政所长写了个公文,被迷信的所长认为是”晨星“,让他顶了头等科员的空缺。这下被其他人尤其是小赵记恨上了,认为他不声不响,”厉害着呢“,老李也懒得解释。小赵借口要救张大哥的儿子,敲诈了张大哥一间房子和老李的二百五十块钱,唆使吴太极的太太来闹事抹黑老李,还逼张大哥把女儿张秀真嫁给他。张大哥下不了决心牺牲女儿,小赵暗中开始与傻白甜的张秀真约会,打算玩弄一番再卖掉,却发现自己似乎动了真心。
他们暗地里的约会被长年住在张大哥家的穷亲戚丁二爷发现。丁二爷气愤地对老李表示,要去揍小赵一顿。就在张天真被放回来后,小赵就失踪了。张大哥房子女儿都没损失,高兴地又恢复了以前的活力。科员们确信了他家不是共产党,又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上门恭贺。
丁二爷悄悄告诉老李,是他杀了小赵。不过小赵一死,也没什么人记挂,大家惦记的还是空出来的位置。老李越觉得无趣,此时,马少奶奶那个私奔在外的丈夫竟带着小三回来了。马家乱了一天,马少奶奶没如老李所期待地那样与渣男划清界限,既不离开也不赶走丈夫。老李的心彻底凉了,认清了生命只是妥协,敷衍,决定离开北平回乡下去。丁二爷也决定和他一块走。张大哥既奇怪又可惜,预言老李不久就得跑回来。
第二部分 人物
了解了上面的故事情节后,你会发现,其实没什么惊天动地跌宕起伏的,无非是我们许多人都会遇到的生活:无意义的工作,庸俗的社交,苦闷的生活,无聊的婚姻,再加上一点意外。但是,在这平常的故事之中,老舍成功地塑造出了一组众生相,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张大哥和老李这两个人物。
张大哥是我们自小经常会见到的一种人,某种能人,是你妈希望你成为的人:八面玲珑,交游广阔,各个局里都认识人,办什么事他都能找到关系,谁求助他都想办法帮忙——不管是夫妻吵架,还是当庸医医死了人。对谁都热心,并不求直接的回报;不主动伤天害理,虽然伤天害理的庸医还是要帮的,毕竟是熟人。
他的存在似乎就是为了让一切妥妥贴贴。国家怎么变,社会怎么发展,似乎都和他没关系;
什么主义什么道德他都听过,但并不关心。生活的理想,美好的爱情——虚的!成年人嘛!
大多数人当不了张大哥,更像老李:读过书,知道民主、自由、道德,也许还赞同女权、环保、不婚主义。可家里要他结婚,他就结了,娶的还是家里给找的;要他生孩子,他就生两个;要他考公务员,他就上北京吃了公家饭。照现在的眼光,这已经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安安稳稳。
可上班对他来说就像上坟,吃钱吐公文的衙门,在他眼里是只怪兽,吞噬年轻人的青春热血;婚姻是干巴巴的煎熬,两个人灵魂没法对话;只有孩子,是最暖心的——当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若大了,估计也烦。
想跳出体制,又不知道能去哪里;想离婚,或者在外面找个年轻漂亮的,能理解他的,又做不出来,或者自己实在太寒酸,人家也看不上。
遇上点不平事,想帮忙却有心无力;鼓起勇气打算战斗,却玩不过流氓。年级越大,曾经的梦想一个个破灭,要么随大流,整天剔牙聊八卦跑关系,等孩子大了给他也在政府里找个差事;要么不合群,成为办公室里唯一闷头工作的老实人,升不了职,还得小心被人顶下去。
前几天看到一个观点,说不要老是问小孩长大了想做什么,有什么理想。因为这世上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活成理想中的模样,大部分人在步入社会,尤其到三四十岁,折腾不动了,也就慢慢接受了“自己是平庸的人”这一事实。
在发现这一事实后,有些人坦然接受,有些就不免像老李一样陷入苦闷。什么样的人更容易苦闷呢?读过书,受过高等教育,有点理想,这样的人面对不如人意的生活,更敏感,更难以接受。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本质后依旧热爱生活。这句话指出了一种境界,一种态度,一种能力。可如何能做到这点呢?没有说清楚,难免就沦为一碗鸡汤。老舍是不熬鸡汤的,《离婚》里的老李始终没有摆脱苦闷,他只是逃避,逃离北上广,回到乡下。而张大哥这样的人,是从不怀疑、不拒绝现实的,甚至主动拥抱、创造了现实。要论幸福感,张大哥是远高于老李的。
第三部分 主题
那么,老舍创作这部小说,推崇的是张大哥的人生哲学么?当然不是。张大哥并非反派,可他的观念、行为,只能继续保持社会的黑暗,而使人人乐意生活在黑暗中。但黑暗的代价,终究自己也要一并承受,比如救了庸医使他免于入狱,哪天自己的家人朋友又被治死了呢?或者凡事都要找关系,儿子被抓了自己也要为托关系损失大笔财产,甚至赔上女儿才能免灾呢?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有多少人能爬到上层阶级且不会被打倒呢?而张大哥这样的人,稍微往前一步,就变成了小赵——小说中的反派人物。
小赵一没宗教信仰,二没道德观念,三不信什么主义,四不承认人有良心,五不向任何人负任何责任。拿他和张大哥比较一下,前三项几乎没什么不同,只在后两项更放得开。除了法律,没有什么能约束他不作恶。而在法制不彰、腐败黑暗的社会中,法律是可以被这样的人玩弄的,所以最终制止他的是什么?是靠底层人的暴力。丁二爷出于义愤,杀了小赵。这暴力尚处于很小的幅度,丁二爷就逃走了。他会落草为寇么?还是会加入席卷全国的风暴,把整个社会打碎?
所以会苦闷、会挣扎的老李代表的是微弱的一点亮光,一种警醒。就像鲁迅那个铁屋子的比喻,醒过来的人总是更痛苦的,无知地死去反而舒服点。但屋子若有希望打破,是靠老李这样的人的。
可是爱情、婚姻、工作,这些不是非黑即白的。扯住老李使他不能动弹的,有柴米油盐、孩子吃穿、老婆唠叨、写不完的公文、无聊的聚会······这些构成了他的中年失意,却又不能一刀切断。所以老李感叹说,婚姻制度简直不该存在。但他到底不能抛家弃子,能抛弃公务员这份工已很了不起了。如果老李转世到今天,也许会像越来越多年轻人一样,不婚不育,乃至不恋爱,裸辞,自由职业,死宅。只要一开始不踏入婚姻,自然没有离婚的烦恼。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到底谁要离婚?只有老李。张大哥是绝对反对离婚的。除了他们两个,其他小人物呢?比如抢了人家女人当小妾的吴太极,还有个跟着心动在外面包小三的邱先生。对他们而言,离婚是无可无不可的。
而太太们呢?是决不离婚的。吴太太说得好:离了吃谁去?李太太呢,可是还带着孩子。邱太太说,只要男人不闹得太过分,就这么过下去吧。今天很多不愿离婚的女性,说来说去也无非这么几句。对女性而言,婚姻承载了更多生存的功能,结婚是为了生活,爱情是奢侈品,忠诚甚至也可以不强求。不信你看那些劝女人不离婚的,男人就算有了小三,在他们看来也不是什么非离不可的理由。
我听过一个真实的段子,是一个离异女性的经验之谈,说只有说一个理由才能让热心的三姑六婆闭嘴,甚至反过来赞同离婚。方法就是,说男人在外面烂赌,输了几千万。这个理由就能让女人们倒戈相向,明白了吗?它直接挑战了婚姻的生存功能,嫁人在很多女人尤其是老一辈人那里,是为了张长期饭票。唯一能使他们放弃的,是饭票变成了欠条,还是高利贷那种。说起来有些好笑,也有点可怜。
我们扯了这么多,从怀抱理想到妥协于现实,中年失意与婚姻真相,体制化与追求自由,随波逐流与坚持道德,等等,到底哪些是《离婚》这部小说的主题呢?你可以说:都是。一部优秀的小说,往往能有丰富的主题供读者阐释。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哪怕是同一个读者也能从不同角度挖掘出作品的内涵,比如《红楼梦》就是如此。之所以如此,在于它们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刻画了俗世人物的喜怒哀乐,这些就是取之不尽的议题来源。而没有大英雄大恶魔,没有无来由的主义和爱恨,也就没有绝对的黑白,纯粹的善恶,这就把评判的工作交给了读者。
能做到这点,与作者的世界观、创作态度密不可分。老舍在小说中描画了一群人的生活景象,塑造了各式各样的小人物,他们与我们如此相似,有血有肉,有各种缺点,也保有善良的本质,哪怕一个坏人也有不那么坏的一面。老舍并不激烈地批判他们,哪怕讽刺也是温和的。相比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老舍对笔下人物抱有更多的同情和理解。他也爱北平这座城,爱市井的人情生活,因此并不诅咒它,不痛恨它。他也不坚持什么主义,或要人赞同什么立场,相比那个年代的某些出于某种主义而创作的作家,老舍的作品拥有了更长久的生命力。
第四部分语言
《离婚》的语言是幽默的,许多不动声色的讽刺,要回味一番才能体会。老舍喜欢时不时就来个吐槽,一本正经的那种。比如说张大哥给人做媒讲究公平,给近视的找个麻子:“在天平上,麻子与近视眼恰好两相抵消,上等婚姻。近视眼容易忽略了麻子,而麻小姐当然不肯催促丈夫去配眼镜。”比如写到庸医的老婆哭诉说丈夫不听劝,治病“一高兴就下了半斤石膏”,结果治死了人。张太太的反应却是:“可是石膏价钱便宜呀!”关注点实在特别。再比如说吴太极“非常正直”,托小赵走关系进了财政所,可是“正直”地不理睬小赵。诸如此类,不辛辣,不刻薄,不让人下不来台,也不会夸张得令人捧腹,而是会心一笑的那种幽默。虽然老舍本人对此不太满意,希望自己能写出些令人震天响的笑声,但在读者这边,却因此读得津津有味,反而佩服作者的技巧。
总结
好,我们来回顾一下这篇解读的内容:
1.《离婚》是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故事讲述了北平财政所一帮科员的婚姻家庭生活,以及其中的烦恼挣扎。
2.小说刻画了张大哥、老李这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张大哥是热心为人做媒的,老李是想离婚的。
3.小说的主题包罗万象,从工作、婚姻、理想、现实等等方面都能有不同的阐释,这是因为它描绘的是现实生活,又与作者的世界观、创作态度密不可分。
4.小说的语言是幽默讽刺的,又是温和的,体现出老舍的语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