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堡中的卡夫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电影《卡夫卡》的结尾,杰瑞米·艾恩斯饰演的卡夫卡在写一封信。他已经患病,咳嗽的时候手绢上是一团血。
那封信中,他写道,“我一直相信,知道真相要好过懵懂地活着。现在我要弄清楚,过去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我不能否认我是周围世界的一部分,不管我们有多么不同,也不能否认。因此我希望这些最近发生的,或许是无关紧要的事情,能让我们都平和些,也让我们的生活和死亡变得更简单。”
卡夫卡的孤独和绝望在这句话中尽显无疑。他对真理的努力追寻和坚持,从某种意义来说毫无疑问已经“失败”。而这种失败不能避免,就像一朵花被扔进了沼泽,它的命运只会是腐烂和沉陷。正因为不能避免,所以尤其觉得可惜。卡夫卡的“失败”本身如同一个真理的幻灭。一个势单力薄的人,注定无法对抗整个昏聩,扭曲,强大而专制的社会。清醒的人注定只能一个人孤独地走下去。
读《审判》的感觉,从头到尾如同沉陷在一个黑白的噩梦中。找不到出口,空气却越来越稀薄,压抑和窒息让人喘不过气。你用尽全力的喊叫没有人能够听到,你的反抗是无力的,你的恐惧只能一个人承受。你不能投靠敌人,但也没有愿意跟你形成统一战线的朋友。只能眼睁睁清醒而孤独地感觉着生命能量在一点点被吞吃。
很多人说卡夫卡的文字过于晦涩,不能进入。对我来说没有这样的感觉,或许是得益于这个新版本简洁干净的翻译。事实上卡夫卡的文字逻辑很强,读起来很顺,可以一口气读到尾。《审判》的故事是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只是卡夫卡把这个简单故事线里的每一个细节进行了巨细靡遗的描摹,即便你感觉如同身处一个梦境,却也如同现实般的真实。而这个真实里面,充满了无尽的荒诞和绝望。
或许是因为卡夫卡写得过于真实,读的过程中让我不由自主把自己想象成K.一早起来结果被莫须有的罪名逮捕,那种感觉就像一个好好的人突然被泼了一身秽物。可是又不能置之不理,因为身上有了“罪名”,所以已经不可能像从前一样自由,从始至终受到严密的监控,风筝的线落在别人手上,不能随意飞舞。终于克服了心理那一关,准备着手全力应对,干脆处理完了以获得解脱,还自己一个清白。却发现因为相关机构的畸形设置,人员的昏庸无能,不作为而步步受挫。整个社会如同一台老化的机器,节奏原本就是乱的,但没有一个人出来修缮,放任自流,还把它当成一种理所当然……
几乎很难想象,卡夫卡在这本书中就构建了一个这样荒诞的社会环境。这正是卡夫卡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环境的隐射。所以这个故事充满了一种末日般惶恐无助的情绪。
故事中的K.从头到尾一直都是清醒的,清醒地为自己的清白做着一切努力。这几乎是一个正常人的本能反应,但在K.的故事中,这种求生的本能反而变成了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在畸形的社会环境中,正常人反而被视作天真。讽刺的是,正因为K.的积极,他不愿顺应这个环境,结果最后等待自己的是一个惨烈的收梢。更为讽刺的是,这个惨烈的收梢竟然施加于一个原本无罪之人的身上。让一个人糊里糊涂命丧黄泉,“像一条狗!”而这种深深的耻辱并不会因为被处死而消失,还会在他身故之后,仍然“苟且偷生”。
想象一个人陷入一片沼泽。挣扎与否都是死,挣扎反而死得更快。一条人命在畸形的社会果然被看得如此轻贱。
卡夫卡说,“我被疯狂的时代鞭打以后,用一种对我周围人来说是最残酷的方式进行写作,这对我来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事情。”
卡夫卡早已化作天上的星辰。而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所目睹的社会现状并没有比过去有所改善。一个敏锐而卓越的灵魂,他的感触是超前的。他看清了一切,却也因环境所限用尽全力仍旧无法超脱。他的孤独绝望可想而知。所以有人说,卡夫卡的文字是“捧着自己的灵魂痛苦地呕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