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里拥火的人们

《众生之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作者塞缪尔.巴特勒写了十余年,死后一年才得到出版,颇受冷遇。
巴特勒,这个十九世纪的英国作家,我对他不太了解,看过译本序言后就更糊涂了,这个人好象什么都干,没本行可言,往好了说是多才多艺,刻薄点就是不务正业。他一生的经历,可真算是被“刻薄”住了,哲学、科学、小说、艺术及艺术评论,写了很多大部头与小册子,大都自费印刷。生活困顿,长年独居于伦敦的一个小旅社,最后也死在那里。当然他也没少刻薄过别人,教会、达尔文、狄更斯、贝多芬、易卜生、瓦格纳……远及所有的希腊悲剧家,等等。
现在看这类书,无疑需要耐心,忍受来自旧欧洲的、文体上的唠叨,以及时时跳出的大段议论。我在公交车上花了半个月,陆陆续续地翻,把它看完了一大半。
感觉很好:作者勇于剖析自己,交待成长心路―――细节上的浮饰不掩其真诚;折射一个时代―――本类作品之优者应该具备的好处;议论风生的聪明话儿――英国作家的特别长处。但本书吸引我的主要原因,还是作者回首往事时,对已对人的狠辣劲儿。
无情嘲笑,从不自怜,偏偏又能一针扎到实处,连相邻神经都牵扯痛了,这家伙却在旁边抱着膀子,作出心平气和模样,有时还要说上几句劝慰的话,其真诚可信度,甚至低于某老光棍对他结婚未遂的年轻伙伴的安抚。而作为一本小说,作者在此时,却有着让人敬重的真诚。
真诚往往磕磕碰碰,沉重拖沓,一部小说的真诚,经常让人在阅读中与欣快无缘,这也可能与作者的技巧有关,可是,千百种飞翔在空中的技巧,会比地面上一声嘶哑含混的哭泣有价值吗?众生之路,短促永恒的道路,其沉重与轻盈又该如何划分?
和许多具有天赋,而且勤奋,而且不合时宜、脾气古怪的人一样,巴特勒的声名在死后多年得到。
和许多喜欢长篇大论冷嘲热讽的人一样,巴特勒虽然笔下不容情,骨子里还是“热”的,寒夜里一边冻得发抖,一边诅咒,一边找柴生火的“热”。
巴特勒,这个十九世纪的英国作家,我对他不太了解,看过译本序言后就更糊涂了,这个人好象什么都干,没本行可言,往好了说是多才多艺,刻薄点就是不务正业。他一生的经历,可真算是被“刻薄”住了,哲学、科学、小说、艺术及艺术评论,写了很多大部头与小册子,大都自费印刷。生活困顿,长年独居于伦敦的一个小旅社,最后也死在那里。当然他也没少刻薄过别人,教会、达尔文、狄更斯、贝多芬、易卜生、瓦格纳……远及所有的希腊悲剧家,等等。
现在看这类书,无疑需要耐心,忍受来自旧欧洲的、文体上的唠叨,以及时时跳出的大段议论。我在公交车上花了半个月,陆陆续续地翻,把它看完了一大半。
感觉很好:作者勇于剖析自己,交待成长心路―――细节上的浮饰不掩其真诚;折射一个时代―――本类作品之优者应该具备的好处;议论风生的聪明话儿――英国作家的特别长处。但本书吸引我的主要原因,还是作者回首往事时,对已对人的狠辣劲儿。
无情嘲笑,从不自怜,偏偏又能一针扎到实处,连相邻神经都牵扯痛了,这家伙却在旁边抱着膀子,作出心平气和模样,有时还要说上几句劝慰的话,其真诚可信度,甚至低于某老光棍对他结婚未遂的年轻伙伴的安抚。而作为一本小说,作者在此时,却有着让人敬重的真诚。
真诚往往磕磕碰碰,沉重拖沓,一部小说的真诚,经常让人在阅读中与欣快无缘,这也可能与作者的技巧有关,可是,千百种飞翔在空中的技巧,会比地面上一声嘶哑含混的哭泣有价值吗?众生之路,短促永恒的道路,其沉重与轻盈又该如何划分?
和许多具有天赋,而且勤奋,而且不合时宜、脾气古怪的人一样,巴特勒的声名在死后多年得到。
和许多喜欢长篇大论冷嘲热讽的人一样,巴特勒虽然笔下不容情,骨子里还是“热”的,寒夜里一边冻得发抖,一边诅咒,一边找柴生火的“热”。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