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向往纯粹、简单、温暖的爱情与生活?

愿每一份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都说失败的爱情各有各的无奈之处,同样的,幸福的恋爱也总有不同精彩。其中最美好就是,我暗恋着你的那些岁月里,你竟然也在默默等候着我。我们重逢并且没有再次错过牵手的机会。
往后岁月,平淡如水的日子里,我们彼此相伴,是有相似的喜好,也看到对方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彼此独立,又相互依附,这大概是最好的恋爱状态了。
顾西爵的小说总在讲述近乎非现实的爱情故事,大抵可以“简单”“美好”来形容。通常在男女主角的设定上:两个人通常都是优秀善良的,感情过程里没有复杂狗血,短暂的暧昧之后表面心意,再携手去面对的生活中的琐碎,而后在这日常里,小西选择去除掉烦恼的部分,而留下的是温馨可爱的瞬间。比如,微笑,拥抱,普通的相伴,都是纯粹的东西……我想,这也是顾西爵本人面对爱情的态度。

《我念你如初》就是个很简单的故事,亦保留了顾西爵一贯的甜文风格。
初出茅庐的许青橙,长相家世人品能力都不差,在毕业之后来到二叔的戏院实习,遇见了年少时候有过纠葛的“初恋”苏珀……
多年前,他们在戏校有乌龙又美丽的相遇;
多年后,他们一个是戏台上的巾生,一个是实习的全能小导演。
他在台上唱戏,她在台下看戏。
兜兜转转间,他们就在这悠扬婉转的昆曲里,等到彼此。
正是应了那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但很多时候,爱情是不会等你的。错过就错过了,八年后的重逢更多是人自己的臆想。好像苏珀对青橙后知后觉的八年,放在现实里才没有这么多幸运的重逢戏码。所以我们在书里,感受到的更多是源于感动。
没有那么多的复杂,没有小三,没有家长里短的算计,没有相爱相杀寻死觅活的戏码……有的只是真诚的相待,是若即若离的暧昧,亦是水到渠成的圆满。
满满都是对美好生活的爱与期盼
在后记里,小西提她对昆曲的好奇和喜欢比提及故事中人物的感情线要多得多。由一个特别的情结开始,试着把了解它的过程和对其的喜爱融入进自己的小说里。然后,很多单纯的爱情故事,因此才有了其他更多的意义,作为普通读者,我也必然能够在这本小说里感受到了中国昆曲的美好。
所以,这次小西笔下的全部人物都像是游走在梦想的舞台,几位主角的相遇和情感也是因为昆曲才愈积愈浓。显得很大程度上,是昆曲的这个设定衬托住了每个人物,而要把他们单个拿出来却失了神采。也不知晓这是不是作者的特意为之。
比如对男主角苏珀,其实看得出来,小西在这个人物身上是下了功夫的,她提到:“巾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谈情说爱。苏哥在台上学的手艺,在台下也用得自如。”或,苏珀的人物魅力更多是来自于他在戏台上的认真味、迷人样。至于其他,用苏珀自己的话形容:爱好不多,性格还好,会做点家务。这完全是老干部的人设啊。或他就是一个很平淡的人,对待生活有些慵懒随意,只有在舞台上和面对心爱之人时,才展现他的深情,和闷骚之外的撩拨。其实很多人不就是这样吗?又恰是这样的稍显“无趣”,才算是真正的贴近了生活。

私认为,每个故事都在无形出呈现它该有的气质,这和作者有关,更离不开书中的场景角色以及氛围……小西的新书《我念你如初》不到半天我就看完了,但是我却觉得自己在快读中望见了“慢生活”能够带来人们的那些美好,温柔、缓慢、悠然、舒服……一点不热烈也丝毫不急迫。这种“享受”是来自感受故事时的体验,导演拍片子需要细致,演员演角色需要用心,而且是类似“昆曲”这些古老的艺术,这样的工作和人生,仿佛是逃离了快节奏的办公室生活。大概如此,书里的这群人是在“慢生活”的圈子里,他们都,勤恳恳的做事业,慢悠悠的谈恋爱……
那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画卷啊:唱戏的人在台上轻吟,听戏的人在台下微笑,婉转悠扬里,感受到了什么是“时光静好”“岁月绵长”。说到底,很多人向往的生活不过是:简单,不忘初心,有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情,过平淡的小日子。
而在当今的时代,大家对生活里要面对的一切都呈“焦虑”感,好像一直都火急火燎的或干脆甩手了事,再或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好像努力活着很多是来自精彩纷呈的你追我赶……无论是面对事业、梦想,或是面向感情,无一不是如此,很多爱情或事业,最后还是弄个悲剧收场。等到逼不得已的时候,我们才反问自己:到底是要生活?还是要生存?为了生存,我们必须要放弃生活吗?
像是过了阅读伤痛文学的年龄,也不愿失望于现实青春里的勾心斗角,我们倒是更加向往在平平淡淡里才能回味出幸福的那种小日子。但现实的:爱情难得,生活不易。导致我们不得不透过文字去看别人甜甜的恋爱、舒服的生活。然后,自己作为旁观者也开心得难以形容,好像并不是事不关己的,别人的快乐带走了我们的寂寞,我们羡慕,渴望,那样的生活和感情。
也许回归现实,琐碎和焦灼还是会时不时的萦绕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但正因为有了小西写的这些故事,我们对于未来,才重新充满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