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华笔下的那些因果情债

放下手机准备睡觉的一天晚上,脑海中突然出现一首歌庄严、规律、勾人的前奏。努力回忆,原来是那首歌,那本书,那个关于焚身、烈火、生命、岁月的故事。
几乎是立刻就找来阅读,站在一种巨大而又饱满的情感之下,只有读完这本书,才能一把火燃烧掉这种情感。
李碧华的小说读过三本,《青蛇》是看破世情的叹息,是惨白余灰与闷绿山草药向人间哭诉出的苦苦怨艾,“我一天比一天聪明了,这可真是悲哀。”《潘金莲》是宿命的逃离,却无力挣脱, “愿我今生结束后,魂飞魄散,不复存在。”而《秦俑》却是泥足深陷,是从古而来、沉重的爱情的力量,“我要的,本来就很古老。”
作为小说而言,李碧华的文字读起来并不是那么顺畅,缺少转场,场景的跳跃性太大,整个小说看起来就像是由几种重要的意象,和许多的对话内容所组成,这对读者并不容易,却很方便转换成电影这种方式。
但正因为这种跳跃性,当你读完之后,在很长的时间之内是沉浸在这些意象之中无法抽离而出的,就像迟暮之人回首人生,哪还记得什么转场,无非是带着浓烈色彩的几个瞬间呼啸而来。
君王眼前最出色的武士舞剑而起,白衣少女击碗附和,那节奏仿佛是两个人心弦的跳动,碗碎,炽热的情感迸发而出。
一袭红衣的少女深情地吻向被傅住的武士,奔向烈火之中,化为火焰,焚心似火。
暖色调的夕阳下,长城绵延无尽,白马驮着重伤的少女来到心爱的武士面前,你知道我要什么?我并不贪心,我要的,本来就很古老,不知为什么,总是得不到。
多年以后的现代,等候多年的武士碰到了少女的第三世—靖子,兵马坑浩浩荡荡,我无意再去清扫它们,我只想离你近一些,再近一些,你是不是也有了前世的感应?
第二个特点是,这些小说的时间跨度都极大,有几千年那么长。擅长写痴男怨女的李碧华是站在轮回尺度上讲述这些故事的,主角往往记得前世,在他漫长而又无限的生命过程中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他的因果情债。
一生太短了,和爱情这个概念拉扯的时间又是那么长。经历过巨大不安的人们以为他们会吃一堑长一智,再也不去触碰他们的一生病痛。可是站在轮回尺度上,他们还是跃跃欲试。让人同情,却又不争气。堪破世情,黯然离去,多年过后,摇曳身姿,擦亮剑锋,呵,还有力气再爱一场。素贞还是会在现代再一次诱惑许仙,蒙天放也会忍不住与日本人靖子发生一些纠缠。
如果说一本小说短短的内容构筑成了一座冰山,冰山之下是需要去脑补想象,发生在小说内容之外的种种。那么李碧华的小说的冰山,便是那些痴男怨女产生出的美好而又浪漫壮观的意象,冰山之下,是需要极长时间才能抽离而出的读者的大块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