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就是爱情本身 ——读《南方与北方》

(这本书大概有42万字。本文没有剧透,因为没有勇气为写书评重读)
《傲慢与偏见》《简·爱》《理智与情感》《小妇人》,这四本书我通通都没读过。然而我读了这本《南方与北方》,从开始到结束间隔大概四个月的时间。本着“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心态,还真是跟人借来的,而且借了两次!还信誓旦旦表示过“一个周末就能读完”。现在距离我说这句话已经过去近三个月……怎么看都只是“非要借”而已。
今天我终于鼓足勇气,决定为这本书写一篇书评,也好给这漫长的阅读过程交差。但无论如何也无法再重读一遍了。事实上这书的后一半,是在长达十一个小时的返程列车上读完的。不知为什么,掩卷时想起有人说过,读完《追忆逝水年华》的最好机会就是意外坐牢。
然而我并不讨厌这本书。我在其中读到了少有的对于人物内心的细致刻画,那些生活中的涟漪洒向柔软心灵的动荡都有回响,这是我在粗糙的科幻小说和强调气氛的文艺作品中从未体会过的。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作者把恋爱双方的内心悸动、纠结、怀疑、揣测,以及他们紧抓不放的(看起来有些中二的)自身原则都一一呈现。玛格丽特和桑顿这两个角色的不断错位,也让我常常发出“就差那么一点”的感叹。或许对于每个人来说,爱情就是种抛弃自我、自尊,却仍有可能毫无收获的冒险,所以人们宁愿不断试探、为自己的躲避寻找诸种借口,就是不愿面对内心真实的感受。的确,更多人是受制于“现实”,或者顾忌从前因袒露真心而受到的伤害。我认识很多止于试探的人,还有人干脆选择放弃。
这本书中对角色的内心描述,也使我对“上帝视角”有了新的认识。作者能在不同人物的心灵之间自由切换,这带来了一种切近的内在感受,一旦认同于角色,就会真的以那样的方式思考问题,从而经历相应的纠结和恋慕之情。而我所体会到的张力正来源于这种内心状态的对比。我的期望是角色在“现实”中情感的实现,而这期望的来源却是角色的内心。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开始想,要是现实中的恋爱能够有这种犯规般的“彼此了解”,其成功率会高到什么程度。奈何我也知道,很多谈恋爱的人并不真正想彼此协助、长久生活在一起、营造家庭、繁育后代。而如果真的像书中这样的话,那些假托爱情或只是“玩玩”的人就没有容身之地了。但这样会有助于内心真诚的人。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写的就是爱情本身。惯于寻找故事的意义,最后却走到了这里。
本来我只是带着“喜欢这本书的人读它时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这种问题来读的,现在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前面提到的那四本书是不是这样呢?等我再次鼓起勇气读读看就知道了。为此,我还要准备长长的旅途才行。这也会让我更了解喜欢这类书的人的内心吧?
说起恋爱,我可是认真的,只是不知道下一次会是什么时候。
19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