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何时能够走向前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社会问题老师要求我们从几本比较通俗易懂的专业书中选择一本来做读书笔记以当做期末考试成绩,我已经看过那些书,私认为除了一本《失衡》之外,其他并不值得我再看一遍甚至为此写读书报告。可能是由于我自己身为女性的原因,对女性受到的歧视和女性对自己生活的看待和掌控还是蛮感兴趣的,于是选了这本书。
首先得说,李霞老师的学术功底相当强,我终于发现一个好的社会学or人类学作者,必须拥有一种能够迅速发现社会现象下本质并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它解释出来的能力。李霞老师无疑做到了这点。除此之外,在短短五个月之内,她的田野调查做得相当出色。我觉得这本书能够让我看了心满意足/颇有感慨地写点东西。(碎碎念一番,考上一所顶尖名校,接受规范的学术训练太重要了。这个人是不是能够做学术,适不适合做学术,还得看天赋。李霞老师两者都有。
这本书考察了山东某村的女性生活。从幼年到死亡到底是怎样一番情形,作者尤其详细地描述了婚前和婚后,反复提到的就是“生活家庭”“感情权力”“不确定性”“附属性”。在这本书里,作者极力渴望去证明的是:在一个被界定为父系父权的亲属制度下,女性在家庭生活和亲属关系互动中发挥着核心的影响力;我不清楚作者是想以此去探讨女性在生活中逐渐拥有了权力而不仅仅是被压迫、被决定的一方(带有一点女权色彩)还是仅仅想找到一个与大多数学者探讨的反方向而已。若是后者,不得不说作者的确完美地达成了任务,若是前者,只能说女性仍然任重而道远。
这本书的田野调查做得太好,浓厚而真实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所以给了我强烈的触动。看到短评里有人说不能理解,我觉得也是,毕竟是21世纪初的山东农村,和目前的沿海城市有着极大的差别。毕竟那个时候,女性不能有着太高学历(否则不好说婆家),女性不能到城市工作(否则不好说婆家),女性只是丈夫的附属品,女性不能当家(否则会被全村人瞧不起),最好生个儿子(二胎又是女儿基本会被打掉);女性不能做决定等等等等,甚至于拐卖人口也不算件大事。这些现象,虽然或多或少仍然存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的确慢慢在消失,有的幸福的人甚至其一生也不会接触到。
对于这本书,我之所以感到震动,是因为我第一次看到了完全版的一整套男尊女卑/家族文化的制度——它们太有说服力了。当它们有着看起来无懈可击的完整的逻辑链条,又受时代和统治者的追捧推行时,所有人都可以被洗脑,即使它是以牺牲人群中一半人数的幸福为代价;原来是这样洗脑的?原来社会文化和舆论压力是这样让女性亲切地自我代入自我审查的?我恍然大悟。我之所以感到困惑,是因为我真情实感地好奇,女性的后台权力还能否走到前台?在我看来,中国的女性之所以能够慢慢地拥有自己的权力,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产业行业类别的增长来让女性逐渐拥有了自己的收入,有了话语权,也不再像农业社会里要依靠男性的体力来挣得家财;一方面是教育的推广,女性知识面的扩大和素质的提升;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因为虽然中国是一个极度推崇集体的国家,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个人也有了自己发声的地方。整个社会的观念中,个人化私人化也努力地夹缝生存着。
中国对集体的重视从夏一直流行到现在,不管这个集体是指家族还是指国家,“人”这个个体永远是不重要的。在某个具体的家族里,男性过得比女性幸福,因为在这个族谱里有他们确切的位置,不会像女性一样始终身处于娘家和婆家的边缘。但是在大环境下,所有人都是悲惨的。不会有家族允许某个人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快乐而毁坏整个家族的利益。不管是男是女,你不可能为了自己而活——男性为了家族而活,你是谁其实压根不重要,只要你是这个家族的一份子,冠上了这个家族的姓氏,那么你必须担负起传宗接代的重任,让家族持续下去。你必须努力生活努力工作,考取功名,让家族声名远扬群体壮大,万万不得丢家族的脸。而女性呢,一辈子为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生活,获得丈夫的首肯和尊敬是如此重要,获得孩子的赡养和依赖也是如此重要,她们永远不会因为自己而活。对于国家而言,不管是你是男是女,只要你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你必须艰苦奋斗来获得国家的荣耀,你必须体谅国家,你必须为了国家努力奋斗,你必须爱国,你必须有大局思想,不能自私自利。
当我写到这里时,发现我国居然出现了个人主义的影子,居然有一点点感动——因为真的太不容易。或许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人主义开始出现并生存的表现——即使这是一种割裂了的个人主义———但这股潮流一旦出现甚至流行开来,就不那么容易消失。对于书中山东农村的女性而言,“生活家庭”“情感权力”与其说是她们为了抵抗父权制度,更确切的说是她们拒绝在听从家族的指挥,拒绝牺牲自己的幸福以获得家族的延绵。她们越来越开始从自己的角度考虑——不愿意让自己和丈夫赚的钱交给父母来为其他儿子建房子;不愿意服从父母的决定而是自己选择对象;不愿意隐忍于婆婆的权威下而是宁可分家自己当家;不愿意和丈夫的亲人亲近而是多与自己的娘家街坊打交道。事实上,在儒家文化深远影响的山东都能看到如此例子,那么你会发现在我国其他地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更愿意考虑自己的生活和幸福。
但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就像我认为tg之所以能够夺取政权不是因为它多么伟大,是历史正确的方向,而是因为它符合国情;即使它目前糟糕透顶,但由于我国国民特征和国民文化没有改变,那么它再糟糕也不会消失,其他政权也无法真的担当起重任一样:我认为这种已经被阉割了的个人主义(只能说是个人主义的影子)或许会存在流行,甚至会一直存在流行,但永远不可能占据多数,不可能改变大多数的想法———永远有人告诉你要考虑大局。即使经济一直发展,国民收入一直增加——不说这在目前甚至未来几十年都不现实———教育不改变,整体文化不改变,那么影子永远只是影子,影子永远只能在夹缝中苟延残喘。更别说我对未来越来越不看好,觉得未来可能又会回归六十七年代的中国特色,那么问题来了:女性的后台权力还能够走到前台吗?
在中国,我想这是不太可能的。女性既不能真的实现平等(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在全球男女平等指数103?),国家又不能摆脱儒家文化/家族制度的影响(摆脱了还是中国吗?是中国怎么可能忘了孔子孟子朱熹?),也不可能真的变成一个像美国一样的个人主义盛行的国度,那么我觉得这只是一个美梦而已。我唯一希望的,只有不要由“生活家庭“重新变为“子宫家庭”,做为一颗普通的女性韭菜,我便由衷地觉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