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及历史文献的分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1、 人类之记述始于韵语,《诗经》为中国最初之史。后有极简之编年史,如《春秋》,此类史是薄录,不能谓之著述。同时又出现一种近于史类之书,即书(志、记),《尚书》属于此类。
2、《春秋》、《尚书》二体,皆为古代正史,史学界初有组织之名著,唯有左丘之《左传》,佚名之《世本》。《左传》特色有三:1、不以一国为中心点,而将当时主要的几个文化国平均叙述;2、其叙述不局限于政治,常涉及全社会之各方面;3、其叙事有系统,有别裁,确为一种组织体的著述。故左丘可谓商、周以来史界之革命,又是秦汉已降史界不祧之大宗也。《世本》一书,宋时已佚,然其书为《史记》之蓝本,根据资料,可推断其书特点有二:1、将史料纵切横断,开此后分析综合研究之端绪;2、特注重于社会的事项。
3、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其《史记》异于前史最大的特点是以人物为本位。古代唯史官能做史,私人撰史,自孔子始,司马迁虽为史官,然其书实为私撰。史官对历史的专有变为社会公有,文化工具的进步使得史料容易收集,加之学者对《史记》的研究靡然成风,史学得到长足发展,到晋代打到全盛时期。
4、班固开创了断代史体系,史记的以社会全体为史的体例变成帝王将相家谱,以后官书都以此为例,不敢标新立异,没有复创精神。后世史书质量多良莠不齐,因体系问题,虽然有修史的名家,但是史料运用,史笔发挥,都处处牵掣不能发挥。我国古代因为有史官所以史学发达,也因为有史官而逐渐衰败,史官的性质,今古不同。
5、与传记体并峙者是编年体,起源是陆贾的《楚汉春秋》,后献帝诏荀悦作《汉纪》三十卷。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以续《左传》,其经纬规制,为中古以来的大创作,后人虽纷纷接踵续之,但没人比得上。编年体的长处是内容繁杂,社会各部分都有所反应,短处是一件事被分开,年代又重复,极为不便。
6、编年体的账簿式记录方式,使得检阅十分不便,于是出现纪事本末体,为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他本来是抄通鉴,搞个模式方便自己阅读,没想到成了一个史书的体系。传记体以人为主,编年体以年为主,而纪事本末体以事为主,因为历史研究要探究事务的因果,所以纪事本末体和当代史学的研究最为相近。
7、传记体中有书志一门,源于《尚书》,专门记录文物制度,这也和当代史学研究很接近。书志类史书贵在汇通古今,观其沿革,其集大成者是唐杜佑的《通典》,该书为史志著作之一大进化。有《通鉴》而政事通,有《通典》而政制通,正史断代的不方便处能解决一半,后宋郑樵做《通志》欲续迁书,虽然章学诚对这书推崇有加,但梁启超看来,除了十二略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价值。
8、除了上述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政书之外,还有一些剩余的史书。这些史书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供后人书写历史的直接材料。
①官书:起居、实录、谕旨、方略之类;仪注、律例、会典之类。
②私著:

此类以述作自居,取供述作者之资料而已。
二是搜集很多资料经过一番组织之后形成著述,专门史性质,局部史料。
①地方志:《华阳国志》为标本;各种方志等;
②法制史:《历代职官表》《历代盐法志》等;
③宗教或学术:《佛祖历代通载》《明儒学案》等;
④专明一义类:律例、金石、目录……等。
此类述著,尚在初步阶段。
9、史籍增多,注释考证自然踵起。注释有二,一曰注训诂,如裴注《史记》,应注《汉书》等,与史迹无甚关系;一曰注事实,如裴松之注《三国志》,与本书相辅。考证是审定史料是否正确,是史家求证之要具。起源于《隋书经籍志》所载《汉书驳议》,姚查之《定汉书疑》,司马光作通鉴时作《考异》三十卷,刘攽、洪迈之书稍有可观,集大成者是清代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
10、近代著录家又别立史评一门,其类有二:一曰批评史迹者,即对历史上发生的事加以评论,《左传》《史记》发起端,此后各种正史及《通鉴》皆因之,先是有专篇,贾谊《过秦论》、陆机《辩亡论》之类,宋、明以后有史论专书,吕祖谦《东莱博议》张溥之《历代史论》等,其有价值者为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和《宋论》,这类书容易意气奋发空谈一番,所以善学者还是少碰为好。一曰批评史书者,其所评为历史研究法的一部分,是史学赖以建设之法。有史学来二千年大成者有三人,在唐位刘知几《史通》,刘氏事理缜密,识力敏锐,勇于怀疑,勤于综核,为王充以来第一人,尤其鉴别史料之法,言之最精,郑、章不及;在宋位郑樵《通志 总序》及《艺文略》《校雠略》《图谱略》,虽其价值偏小,但将自己终身所学写出来留给后人,也有他不朽的价值在;在清位章学诚《文史通义》,章氏对于历史大原,有一种融会贯通的特别见地,和近代西方史学家暗合。
有左丘、司马迁、班固、荀悦、杜佑、司马光、袁枢等人,中国始有史;有刘知几、郑樵、章学诚,然后中国有史学焉。
清代朝廷一直实行摧残文献以谋自固的文化政策,史学最为寂寥,除了全祖望一人,几近覆灭。清代的史界有建树者四家: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对史料的驾驭,前人难及;2、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将《左传》拆碎自立门类排比,这种方法能把一个时代的史迹深入浅出搞明白;3、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国有学史之始;4、赵翼《廿二史札记》搜求抽象史料之法,其技法可用。清代还有一些方面极为发达:1、表志之续补。万斯同《历代史表》后继者接踵,补缀无遗;2、史文之考证。朴学家专门之业,对古籍订讹纠缪,为后代省无限精力;3、方志之重修。地方史蔚为可观,为前代所无;4、年谱之流行。一人之史与家史国史一代之史相取证;5、外史之研究。起于魏源、徐松,蒙古史迹研究兴起,洪均之《元史译文证补》取材域外,史家研究范围扩大,具有世界性的性质。
中国史部书自左丘、司马迁之后最少积累达十余万卷,其数目之多令人乍舌。如何高效合理利用这些史料,是历史研究者必须搞明白的一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