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略谈史料的来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历史作为社会科学,以资料为研究对象,和其他学科比较,史学资料的取得非常困难。历史记录不一定都是有价值的史料,有价值的散失很多,或有意隐匿(清自改实录);或有意蹂躏(秦烧列国史记);或新作出旧资料湮灭(唐《晋书》成而废旧史十八家);或经丧乱大部分史籍悉沦没(牛弘“书有五厄”);或孤本证散人间。因史料的散失,如今的学者搜求不已,很多时候都是勤劳无获,加之有的史料或是错误或是伪作,不堪引用,所以和其他学科比起来,历史学的资料搜集起来最费力气最难,搞史学的一般大器晚成,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时代越早,史料遗失越多,可征信这也越少(这个并不表示越近代史料就越真),不搞历史的人,永远无法不知文献的珍贵和对文献散佚的痛惜。对于现存的史料,我们只有抱残守缺,并尽力从其中求备求确,这是近日史学的出发点。
探索史料之所在,其史料之途径,大概有两种:一是在文字记录以外者;二是文字记录者。
(一)、在文字记录以外者,大概分为三类:现存之实迹;传述之口碑;遗下之古迹。
甲、现存之实迹及口碑。即现代正在发生着的史迹,其中有一部分将变成史料的一部分。历史学家常常叹息过去史料散失,后人视今,犹今人视昔也。近日之历史学家有责任将眼见耳闻的事,将有价值者搜集保存。采访当事人,即口碑性质之史料,司马迁多用其法。
乙、实迹之部分的存留者。其实就是古迹实体。我国人虽然保护古迹的观念很薄弱,但历史古迹还是留下来不少。如长城、北京城、天宁寺塔、云冈石窟等。 旧时的史家认为除了朝廷典章制度和圣贤豪杰之言论外的其他东西都不是历史,但文物古迹确实历史很好的反应,应该分类调查搜集,然后用比较统计的方法变成抽象的史料,史学研究的面貌必将一新。
丙、已湮之史迹其全部意外发现者。这种事是可遇而不可求之事,一旦遇到,对历史研究的帮助很大。如庞培古城的发现使得罗马史谬误匡正很多。对于我国而言,古遗址、古墓出土资料的研究,即是此类。若能妥善保存、科学整理,能够尽可能了解彼时的历史状况。
丁、原物之宝存或再现者。即文物,古器物。中国古代没有公共博物馆制度,又因朝代更替战乱不断,大家族没有传续者,所以这类史料虽然有,但是不多。画、绢、衣服和其他寻常器物,远年间者已经非常稀见。能再现的,只有金石陶甑之类。其中主要有:
(1)殷周间礼器。这类史料数量众多,清代著录者有二千六百三十五,尚不包括内府所藏。研究其种类、质相、花纹,文字,都将有益于史学发展;
(2)兵器。殷、商之琱戈、矢镞,汉、晋之弩机等;
(3)度量衡器。秦权、秦量、汉建初尺、新莽始建国尺、晋前尺、汉量、汉钟、汉钫、汉斛等,是研究制度沿革的珍贵资料;
(4)符玺。上自秦虎符、下迄唐宋鱼符,又秦汉见玺印、封泥之类,出土的很多,是研究当时兵制、官制的材料;
(5)铜镜。历代皆有,观其款式,可以寻美术史的发展轨迹;
(6)货币。从战国到清末皆有,研究经济史之重要材料;
(7)玉石石雕。玉石之产地研究交通史,石雕为专门之学,从中可以看出一部美术变迁史;
(8)陶瓷。我族艺术活动的表征;
(9)瓦砖。可成考古之一专科;
(10)石器。推断人类有史以前的生活状态。
历史研究者通过研究上述这些器物,看到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让一切死资料活起来,我学史者所用。
戊、实物之模型及图影。实物是指原形原物传留到现在,非常少见,图影就是原形的图画传留至今者。如古代的房屋、生产工具、衣服、乐器等,从其中可以窥得当时的社会状况。
(二)、文字记录的历史。此类记录种类甚多,大抵如下:
甲、旧史。旧史因年代、著者之性格学识、所著书的宗旨体例等原因,其史料价值不同。人物本位的历史著作其价值在于史料,其人生活的社会环境,是历史研究者需要的资料。所以读此等史料,最怕其不杂博。杂博者能给我们更多地信息,让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所以说所谓别史、杂史、杂传、杂记之类,对于我们来说,其价值与正史无异,有的甚至超过正史。
乙、关系史迹之文件。历史事件的原件,我国对这种史料的收集,开始于近代。其中最大宗者,是档案和函牍。历代的官署档案,都是正史的资料来源,没有采用的便被浪费掉了。档案在史学研究上,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至于函牍之类,例如张居正《太岳集》以及晚清胡、曾、左、李诸人集所载,其与史迹息息相关,且因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与正史有差别,所以意义十分重大。
丙、史部以外之群籍。
(1)群经之中如《尚书》,如《左传》,全部分殆皆史料。《诗经》中之含有史诗性质者也属于纯粹的史料。其他的如《易经》的卦辞、爻辞,也是殷商的绝好史料。以此类推,《论语》、《孟子》为孔孟时代的史料,《周礼》一部分是战国史料。二戴《礼记》周末汉初史料。小学像《尔雅》《说文》等书,名为训诂,但也可推察古社会之情状。这些书中都含有高价值的史料需要搜集。
(2)子部之书。哲学部分为哲学史或思想史的史料。其他部分如医学、天算等类书,也是这些科学史的史料。有论及前代史迹的地方,也可以作为史料。越早的书史料也越珍贵。唐宋以后的笔记虽然繁杂,但需要历史研究者以炯眼拔识。
(3)集部之书。专纪史迹部分是直接资料,纯文学方面也有史料。比如《天问》为古史极为重要之材料,《两都赋》《两京赋》为汉代掌故极为重要之材料。杜甫白居易诗歌中对社会的记录,也是重要史料。文集者,一人之史。
(4)小说。《山海经》中珍贵的史料记录不输群经诸子,近代小说里也能看到一些事实,如《水浒传》、《儒林外史》等书之情节,往往在其他书里看不到。毕竟小说家不能脱离他处的时代,善治史者要有搜集资料的眼光,这样古今的书,没有能跑得了的。
(5)寻常百姓家之故纸堆。商店流水反映物价,具有经济史价值;各家族谱、家谱,反映的人口死亡率、平均寿命等,也是和有用的资料,这些信息,别的地方非常难得。“牛溲马勃,具用无遗”,在于学者善用而已。
丁、类书及古逸本辑本。类书本身虽然无价值,很多古代散佚书,依靠类书留世,这是类书可贵的地方。三代遗文《吕氏春秋》传者不少,唐之《艺文类聚》,宋之《太平预览》,明之《永乐大典》,清之《图书集成》,类书分类编纂,学者便于核查,所以在类书中得到的史料往往独多。《世本》、《竹书纪年》及魏晋间人所著史,都靠类书之赐。
戊、古逸书及古文件之再现。这类史料会忽然将前人臆测之词改变。中国自晋以后,发现古书见于史传有三件事:一是西晋汲冢竹书;二是南齐楚王冢;三是北宋政和间发地得汉代竹木简。原物虽然不久就散佚,但对后世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近代发掘为甘肃居延汉简,敦煌藏经洞,苟能整理,能给史料提供新资料。
己、金石及其他镂文。金石是最可贵的史料,可惜我国现存金石史料,有关典章文物之大者很少,这是我们史学界的不幸。金石之学,到晚清达到极盛。最发达的是石刻,其次是金文,最后是异军突起的甲骨文。中国的石刻除了大规模石经之外,造像经幢占十分之五,铭墓文占十分之四。然在时刻中求史料,所得甚微。当然也有价值很大者,比如《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也有其他一些碑文,能提供珍贵的史料。金文的研究以商周礼器为主。金文证史之功,过于石刻。因为年代越早,史料越湮灭,片鳞残甲,弥足珍贵。甲骨文出现之前,学界对殷代史迹的了解,全依赖《尚书》七篇及《史记》之殷本纪、三代世表,甲骨文的发现解读,忽然出现了一个新的认识途径,尤其是其对文字源流的作用,价值在金石证史之中最高。
庚、外国人著述。因为历史的交流,我国古代的历史除了先民记录以外,还有他族的记录。其中有些书,如拉施特之《元史》之类,对于中国的古物、宗教、中外关系等都有涉猎,且有精议之论,学史者不可以不读。还有外国学者治史的科学方法,驾驭史料的能力,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方向。
史料的出处,虽不齐备,但大抵如上所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