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罗兰巴特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谁是罗兰巴特
(一)理论著作(按照时间线索)
1. 《写作的零度》 回答萨特的《何谓文学》,曾受到纪德的影响(三大随笔作家 罗兰巴特 纪德蒙田)。萨特的书中主要写到什么是写作,为什么写作,为谁写作,对话语结构的解答。
“企图对写作和历史的联系加以描述”,写作史导论,在粗略的历史框架中植入马克思辩证的历史唯物论。
2. 《神话学》
3. 《论拉辛》
4. 《批评与真理》(古典VS现代作家 传记历史批判VS新批判)
5. 《符号学原理》索绪尔 皮卡尔
6. 《批评文学》 罗布格里耶 布莱希特
(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元语言、作家作者、文学现状问题)
结构主义代表人物 :列维·斯特劳斯(人类学) 拉康(精神分析学) 福柯(思想史与哲学)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巴特(文学)结束人道主义 存在主义的统治
冲突《疯狂与文明》 权力语言
7. 《符号帝国》
8. 《S/Z》 巴尔扎克的《萨拉金》 进入后结构主义 文本内讧 女性内涵 解释性编码、语义编码、象征编码、行动编码、文化编码、指涉编码
9. 《文本的快感》 转向 阅读和批评的形式主义 阅读伦理学 (生活哲学)躯体哲学 享乐 重新赋予写作(阅读)一个支点、一个可靠的根据地十分必要 为1968年的运动提供参照面:不要革命、不要集体、不要斗争、现在更值得的抓住的是享乐、个人、隐秘的色情游戏。
10. 《恋人絮语》
11. 《明室》 (存在者的品性 丧母后所作)
(二)感兴趣的点(论文有用)
1解神秘化 p73
从巴特拉开序幕,巴特将一些幕后的隐蔽的然而又是有意而为之的东西暴露出来,自然而然的东西是人为的,是目的性的结果。他依据的是一种经验,一种对日常生活的奇特洞察力。
福柯则是从更高的理论层面,归功与尼采的启示。福柯对于历史所作的系谱学考查发现,当前的一些根本性观念,一些为人所深信不疑的确定的知识形式,一些千百年的自是真理的认知,实际上是人工生产出来的,都是某种权势的结果,都是控制与被控制交锋的结果,没有什么永恒的确定不变的真理和本质,任何一种真理仅仅是种目的性知识,都打上了权力的影子。
人的这一概念本身,连同她所有的固定品性(人性。道德。责任。正义、爱善。恶)都是虚构出来的,他是个假想物,而不是一个天生的自然物,不是恒定的源远流长的本质。
2. 巴特的语言学法则就是建立含混性,承认意义的漂浮不定是科学性的,承认文学作品是象征语言,这种语言在结构上是复调语言,其编码结果,即在于由她产生的任何言语(作品)都有多种意义。
3. 文学科学、批评、阅读
4. 结构主义分为两项运作:分解和联结。
5. 巴特的叙述学反复声明,叙事作品不应作为一个意义载体对待,不应去寻找叙事作品所担负的意义内容,没有谁比巴特更讨厌去挖掘叙事作品的内容、隐秘和深度了。
6. 历史的连续性被抛弃。“反历史的历史学家”
他的系谱学的目标就是在传统史学认为是连续统一和必然的历史衔接处揭示断裂、偶然和差异。 横向的历史切面(共时)法则。历史的横向结构决定这知识的生成。
历史的结构以知识型的分布出现。(《词与物》,未下具体概念,知识型属于一个结构范畴),他是一个横面历史中特定知识形式或科学形式赖以生存的关系网络,知识形式依赖于他,由她派生,受她限制。知识型不是超验的,一成不变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知识型,(知识型导致了时代的变迁)三种:文艺复兴时期、古典时期、现代时期。
福柯指出,18世纪和19世纪的知识都是人类中心论的。不过,人类中心论已走到尽头。现在,需要弄清楚的不是人是什么,而是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此时,福柯求助尼来了。福柯指出,以人为中心的人类学控制和支配了康德以来的哲学道路,尼采是第个对人类学进行批判的人。在他那里,人类和上帝相互归属,上帝之死和人之消失并无区别,福柯指出,当前的任务就是应该以尼采为起点进行哲学的思索:对人类和知识来说,人不是最常见也不是最古老的问题,人只是一个近期的发明,知识并不总是环绕着人及其秘密而运作的,人的出现、人的产生以及有关人的全部概念和知识体系不过是知识型或者说知识格局变化的结果。既然以前的知识型会出现也会消失,那么,福柯断定,人也会消失,“像海边沙滩上画的面孔一-样被抹擦”。
人之死是结构主义最耸人听闻的惊词,它和上帝之死一样,是欧洲思想史上的两个理论风暴,它们像锤子一-样眼狠蔽打着欧洲的神经。巴特也他的声音更柔和思轻。心出富干艺术表现力当品问城出了”人之死”,物解在可作钢城管宣的作者死了。
7. p139 重要 结构乱了 作者之死
思想源头:尼采的强力意志
强力意志是不是新的上帝?除了海德格尔,福柯、德里达、巴特都是否定态度的。海德格尔更接近柏拉图主义。
一般看法:作者是作品的源头、作者是起源性的存在。作品是派生物,处于被支配地位。作者和作品分别占据着理念和表象的两端,占据着派生与被派生的位置。巴特正是通过埋葬作者,进而埋葬了哲学上的柏拉图主义。
马拉美最先试图动摇作者的统治地位,用言语活动自身来取代进行言语活动实验的人,是言语在说,而非是人在说,写作不是一种人格行动。取消作者,抬举写作,
瓦莱里依旧强调修辞学内容和语言学本性,强调文学中词语生产的条件和构成而不是作者的创作迷信。
普鲁斯特打乱作家与其笔下人物的关系,即那种支配和被支配,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生活经历变成了创作,生活和书的位置颠倒了。言语行动完全可以自我消耗。
写作的真正场所是阅读是读者,一个文本由多种写作构成,这些写作又有成千上万的文化源头。
既然没有了作者,文本是如何生成的?
巴特参考德里达和克里斯蒂娃,启发了巴特的文本观,
文本蕴藏着内驱力,蕴藏着解构主义的嬉戏功能。太凯尔色彩与后结构主义味道,
巴特放弃了读者,但是么有放弃作为读者的自我。强调读者,也是就是为阐释的自由提供保证。 赋予读者的崇高地位让巴特越来越有个人的声音,具备独特的眼光。
从他的话语实践路径开始。作者不是文本的源头,但并没有死,他不过是占据一个卑位置,他在话语体系中苟活着,他作为创始者的身份被剥夺了,但是在话语秩序中,他仍然占据着一个功能性位置。重新分配他的角色。
德里达的两个源头:
1. 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的反柏拉图主义线索,末端
2. 晚近的索绪尔,方法论,理论基础
形成解构哲学
《从作品到文本》
1. 文本区别与作品
2. 文本不是文学,不能根据题材的分类来下结论,文本的构成部分是对体裁分类的颠覆性力量
3. 作品在于意义,承认从中可以挖掘出所指,固定的内涵
4. 文本还是复数
5. 作品在父子关系中被确认,作者是父亲,作品是儿子作者是作品的父亲,世界(种族历史)决定着作品,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有内在联系。
6. 消费角度两者不同
7. 阅读文本带来快乐,作品引起的快乐与文本引起的快乐。 作品可以读,不能重写,不能参与生产,只是消费的快乐,阅读作品总是受制于意义,作品带来的快乐是发现意义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