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读完《追忆似水年华》可能会变得长一些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很早就有完整读一遍这套书的想法,直到今年才付诸实践,它倒也不难读,虽说是意识流,但相比《尤利西斯》《喧哗与骚动》等作品,阅读障碍并没有那么大,相反书中很多段落文字如散文一般优美,如果细细地品,那种细腻感也是种难得的享受。或许让人望而生畏的是它的厚度,七本书的容量远比外表看起来承载的内容更多,不过正如毛姆曾经说过:“我宁愿读普鲁斯特读得厌烦,也不愿意读其他作家的作品来解闷。”
我的感觉是《追忆》不适合连续的长时间阅读,这样很容易读得发腻甚至停滞不前,阅读快感也会随着时间的累积而消失,对我来说,每天临睡之前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是最好的选择。多年以后,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我可能会选择重温一遍,那个时候,这本书也会成为我记忆的一部分,此时的浮光掠影或许将会是以后的刻骨铭心。
书中可以称得上是包罗万象,卡尔维诺曾说因为这本小说本身结构上的原因,使它的情节越来越细腻,规模越来越庞大,各种事物连接成网,而这张网又是由各种事物依次在时空中占据的点构成的,所以小说中的世界会无限放大。
我在读书时,我的意识会同时把各种不同的情景展现在一种绚丽多彩的屏幕上,其中有隐藏在我内心深处的愿望,甚至有我在花园的角落里看到的外界景象,但我内心深处的最初想法,即不断运动并驾驭其它一切的少许想法,则是我相信我所读之书有着丰富的哲理和美丽的境界,是我希望把它们吸收,而不去管读得是什么书。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过去以及记忆的囚徒,过去就是一个无形的囚笼,但它与有形的囚笼区别在于,它使人自愿地沉溺其中,又似乎无所伤害,因此人们不会对它警惕。回忆往往都是无意间引起的,《追忆》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景,有如那无处不在的玛德莱娜蛋糕、那凹凸不平的鹅卵石、那引人注目的山楂树还有那各种碰撞的声响,蛋糕的味道能唤醒记忆的源头,众多的影像则支撑起了回忆本身,而到终卷的最后,一切仿佛又回到了起点,那蛋糕的香味依然,只是物是人非。
第一卷是个人偏爱,这里最让我感同身受的,是用数十页来描写失眠夜辗转反侧的联想,那种陌生又强烈的记忆占满了大脑的空间,其实这种情况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有,那些失眠的夜晚,脑中所想甚至比书中呈现出来的要多得多,然而跃于纸张,这种本就飘渺的思绪被语言化以后会变得遥远而清晰,仿佛那混沌之初一瞬间的电石火花。
斯万陷入爱情的漩涡始于那朵卡特利兰花,卡特利兰花同样代表了爱情对他的束缚,他爱上奥黛特之后,跟她有同样的感觉,竭力使他们俩同心同德,在斯万看来是十分甜蜜的事情,所以他尽量使自己爱她之所爱。然而斯万对奥黛特怀疑之初的折磨、知晓真相后的犹豫、最后无奈接受的结果其实早已注定,只是他不愿意承认,浪费了多年时光去爱的只是一个陌生又不喜欢的女人。
之后“我”对吉尔贝特感情夭折之后的叙述很委婉,更像是斯万爱情的后续,没有想象中的冲击力,这部分力度也谦逊于第一卷,后面对少女们的描写很唯美,让我也幻想能遇到那样一个送牛奶的姑娘。旅途中结识的圣卢、夏吕斯和阿尔贝蒂娜成为了后面的中心人物,尤其是阿尔贝蒂娜和“我”的爱情一直延续到了书的最后,伴随着生死离别。
你喜爱的人引起的伤心,可能是苦涩的,即使你在操心、忙碌、欢乐之中,这种种虽说与此人无关,但我们的注意力会不时转移出去,以回到此人身上,我只是竭力为我溪水般流出的眼泪开出最和缓的河槽。我每次都拒绝跟她见面,痛苦也就逐渐减少。由于她对我来说不像以前那样珍贵,我种种痛苦的回忆就显得力量不足,无法再用不断重现的方法来摧毁我思念的形成。
第四卷是个人非常喜欢的一卷,这里开始情节急转直下,感觉是继第一卷在斯万家那边之后的又一个巅峰体验,甚至带来的冲击力更强,基本围绕同性之间的恋情展开,斯万的篇幅被夏吕斯取代,这样一个沉迷于同性恋的男爵外表却是唐璜式的人物,开卷把同性恋情比作花朵必须接受花粉、花蜜引诱昆虫的妙喻让人折服。至于“我”和阿尔贝蒂娜的恋情这条线,照这种的趋势来看能预料到将会以悲剧结束,即便是我已经做出了“我一定要娶阿尔贝蒂娜为妻”的承诺。
也许是因为前面铺垫的太多,基本上可以猜到故事走向,觉得第五卷情节上没有什么亮点,不过有一段描写阿尔贝蒂娜睡觉时的画面非常美,完全被带入到了那个场景,仿佛在安详地注视着对面女孩休憩时的恬静。此后关于“我”和阿尔贝蒂娜的故事贯穿始终,从相识相爱到生离死别至最后真相被揭开,成为了“我”最完整的一段感情经历,无关完美,只是最深刻的记忆。
过去使我感到生活的温馨的,并不是阿尔贝蒂娜本身,而是当我独处时,在想到她的同时,那些与过去相类似的时刻勾起的对过去的时刻无休无止的回顾。雨声使我忆起贡布雷丁香花的香味;阳台上变幻不定的阳光使我想起香榭丽舍大街的鸽子;炎热的清晨震耳欲聋的喧哗勾起我对新鲜樱桃的回忆;风声和复活节的到来唤起我对布列塔尼或威尼斯的渴望。夏季到来时,白昼漫长,气候炎热。
《追忆》中对于文学艺术的挖掘也随处可见,有通过对话谈论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伴随在主人公思绪之中的各种隐喻,还有几乎每篇都会提到的巴尔扎克等等,很多地方完全可以当文学评论来看。
最后,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追忆似水年华》如果不读实在是一个小小的遗憾,如果没有读完这套书的精力,也要尝试着读下第一卷《在斯万家这边》来体验一个不同的人生经历,享受一次不寻常的意识流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