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写西读”之《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在许知远身上,我们发现北大确实是牛叉的地方,比如说,在短短四年的时间里,就把一个念计算机系的家伙培训成了一个专栏作家、畅销书作者、复杂句式的创造者、旁征博引的狂热爱好者等等。 以前有一份叫做《经济观察报》的报纸,当然,说是以前有,并不代表现在就没有了,只不过一直没再发现书摊上有卖而已。此份报纸相当有性格,用淡橘黄色的新闻纸印刷,大概一期有三、四十版,拿在手上很有分量。据说,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经济观察报》是大学生,包括部分讲师,以及初级白领泡MM吊凯子的必备行头与工具。这份报纸就是许知远做的主笔,其文章一般被置于头版显著位置,再加上繁复而深奥的题目,诈看起来,确实显得很有文化的样子。 《那》是许的第一本书,出版于2001年,在许24岁的时候。为此,许在其自序中扯上了博尔赫斯,因为,博尔赫斯也在24岁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不仅如此,在长约2000字的自序中,许还很顺畅地扯到了另外11个外国人名,它们有些如雷贯耳,有些从未被提及(恕我孤陋寡闻),但是,这些人的出现似乎只为了说明一件事,那就是,许将从这本书开始他漫长而又伟大并且卓而不群以及辉煌灿烂激动人心的一生。原来,这真是一本年轻人写的,给年轻人看的书。 如果以严格的标准来对待这本书,当然,以许先生的志向来看,他是不会害怕些许吹毛求疵的,这本书的结构似乎有些松散。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一条人文主义的狗、燕园的记忆、迷失于阅读之中和重建象牙塔。在第一部分,许充分显露了他的学识与写作的技巧,当然,那种学识也许还未结成一个牢固而可靠的系统,让人疑心许只是拿着笔和笔记本,通过摘录书本上断章取义的格言警句并把它们以自己的理解联成一片而已,但无论任何,许先生的串联工夫确实一流,很有技巧,也奠定了他以后驾轻就熟的“许知远体”的写作方式。第二部分,是全书中感情最真挚的章节,许通过回忆他在北大的生活,充分表现了一个年轻人所应该具有的所有情绪,读来令人感到唏嘘,禁不住也沉到自己的回忆中去了。 也许,有必要在最后解释一下什么叫“许知远体”,举一个例子,许先生也许应该这样就晚饭问题与他的妻子交谈:1960年代,善良朴实却饱受饥饿折磨的中国人民一定不会想到,就在短短的46年之后,我们竟然会为了晚饭吃些什么而绞尽脑汁,我无法知晓,若干年以后,会不会有人记载我们在这个夜晚所遭遇到的困境,但是此刻,我想说,就像1921海明威在欧德翁街12号所说的,快!给我一杯该死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