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是一些思想

书中出现的一些思想小段 个人喜欢 录入如下:
*古希腊有诗人说“我身上有无数个裂缝,到处在漏水。”
悲剧就是撕开伤口给人看,这些流经生命,又从生命中渗漏出去的水,可以醉人,可以醒世,可以洗心。这些痛苦使躯体千创百孔,却让灵魂得到了升华。
*法国小说家纪德认为,西方绘画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追求写实与逼真,讲究焦点与透视。但照相术的发明使画家的信条一下子就跨掉了,因为单就逼真性而言,相片肯定比绘画更真实。于是,绘画就开始变形,从印象派到抽象派、象征注意、达达主义、立体主义,绘画迎来了一个变形的时代。
*尼采的“永劫回归”的命题,即命运只有是轮回的,才有重复,才有规律和意义,否则都只具有一次性,就会像德国谚语“Einmal ist keinmal”说的那样: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像压根儿没有发生过,而我们所说的生活,也就成了一张没有什么目的的草图,永远也完成不了。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著名假说:原来的人都是两性人,自从上帝把人一劈为二,所有的这一半都在世界上漫游着寻找那一半。爱情,就是我们渴求着失去了的那一半自己。
让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况,在世界的某个地方,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曾经是自己身体一部分的伙伴。问题在于,人找不到自己的那一半。相反,会有其他一些特别的人出现。我们面临的最大困扰就是无法判断生活中被给定的人是否是我们的另一半。其实从根本上说,这另一半永远是以可能性的方式存在的,它永远不可能变成现实性。
*既然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没有人能永劫回归,那么我们就只能接受这“一次性”的现实。但这种接受却不是被动的。“可能性”正是与“一次性”相抗争的最好方式,追求的是用可能性去和一次性的生命相抗争的存在。
*“我们所有的人都屈从于死亡,我们不甘忍受的是生活。”
人的“将来就存在于应被把握的可能性之中,它不断地由死亡这一最极端和最不确定的可能性提供背景。”
*天堂里的生活,不像是一条指向未知的直线,不是一种冒险。它是在已知事物当中的循环运动,它的单调孕育着快乐而不是愁烦。
*任何一件事情的内涵都可能是可以无穷阐释的,因此,任何一次性的讲述都是有局限性的,只能揭示出一部分内涵。克服这种一次性叙述的局限性的办法可能就是反复的叙述这件事。
*什克洛夫斯基说过一段著名的话: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一个人很难选取最本质的东西对其十分熟悉的环境做出概括。因为他知道的东西是那样的多,以至于无从下手,要说的话是那样的多,最后竟说不出一句话来。
*比喻的方式会“使世界变得更柔软、更富人性、更舒适”,当人们说村庄蜷缩在那里时,就会感到温暖,是一种伦理需要。
*斑马身上的斑纹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斑纹有什么意义?它只是碰巧存在斑马身上而已。
*时间命题的巨大魅力和巨大难度都在于它的无法言说性。但人类又生存于时间之中,我们每时每刻离不开的只有时间,或者说时间离不开我们。这就使时间的问题难以回避。
*如果有人梦中曾去过天堂,并且得到一枝花作为曾到过天堂的见证。而当他醒来时,发现这枝花就在他的手中。。。。。。。那么,将会是什么情景?“科勒律治之花”,这朵天堂之花既美丽神奇,又有一种形而上的恐怖。
*在后现代的大都市中,没有谁敢说真正认识都市,尤其是把握它的全景。我们有的只是文本中的都市,是在传煤中阅读的都市,是人们谈论中的都市,是文学作品中的都市,是关于都市的想象。
*在人的感觉和体验中,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刻和瞬间是超乎寻常的,甚至说是辉煌的,因为这些瞬间会在一刹那容纳、浓缩现在和过去,把流逝的时间和过去的记忆一下子彻底照亮。我们常说的“瞬间永恒”正是形容这种“纯粹时间”。
*一个空白的灵魂,在这个灵魂上面没有任何杂质,只有几道深浅不一的皱纹,有时候会像湖水一样波动起来。
*对联想进行控制的因素有三个:“第一是记忆,这是联想的基础;第二是感觉,它们操纵着联想的进行;第三是想象,它确定着联想的伸缩性。
*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的过去以及记忆的囚徒。过去就是一个无形的囚笼,但它与有形的囚笼的区别在于,它使人自愿的沉溺其中,却有似乎无所伤害,因此人们很少对它警惕。
*我们的此在其实一无所有,只能凭借过去的经验、阅历、回忆这些既往的东西确定,此在的我拥有的现在的时间只能是永远在流逝的瞬间,因此,只有过去的失去的时间才成为我们惟一感到切实的东西。但失去的时间却是虚幻的最大根源,就是说,我们用来支撑自己的东西原来竟是已经失去了的永不复返的东西。
*时间是一个古希腊双面神,时间既可以留下记忆,又可以无情地剥蚀记忆,甚至摧毁记忆。这就是与记忆同等重要的另一个主题:遗忘。
回忆不是对遗忘的否定,回忆是遗忘的一种形式。
*古希腊有诗人说“我身上有无数个裂缝,到处在漏水。”
悲剧就是撕开伤口给人看,这些流经生命,又从生命中渗漏出去的水,可以醉人,可以醒世,可以洗心。这些痛苦使躯体千创百孔,却让灵魂得到了升华。
*法国小说家纪德认为,西方绘画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追求写实与逼真,讲究焦点与透视。但照相术的发明使画家的信条一下子就跨掉了,因为单就逼真性而言,相片肯定比绘画更真实。于是,绘画就开始变形,从印象派到抽象派、象征注意、达达主义、立体主义,绘画迎来了一个变形的时代。
*尼采的“永劫回归”的命题,即命运只有是轮回的,才有重复,才有规律和意义,否则都只具有一次性,就会像德国谚语“Einmal ist keinmal”说的那样: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像压根儿没有发生过,而我们所说的生活,也就成了一张没有什么目的的草图,永远也完成不了。
*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著名假说:原来的人都是两性人,自从上帝把人一劈为二,所有的这一半都在世界上漫游着寻找那一半。爱情,就是我们渴求着失去了的那一半自己。
让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况,在世界的某个地方,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曾经是自己身体一部分的伙伴。问题在于,人找不到自己的那一半。相反,会有其他一些特别的人出现。我们面临的最大困扰就是无法判断生活中被给定的人是否是我们的另一半。其实从根本上说,这另一半永远是以可能性的方式存在的,它永远不可能变成现实性。
*既然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没有人能永劫回归,那么我们就只能接受这“一次性”的现实。但这种接受却不是被动的。“可能性”正是与“一次性”相抗争的最好方式,追求的是用可能性去和一次性的生命相抗争的存在。
*“我们所有的人都屈从于死亡,我们不甘忍受的是生活。”
人的“将来就存在于应被把握的可能性之中,它不断地由死亡这一最极端和最不确定的可能性提供背景。”
*天堂里的生活,不像是一条指向未知的直线,不是一种冒险。它是在已知事物当中的循环运动,它的单调孕育着快乐而不是愁烦。
*任何一件事情的内涵都可能是可以无穷阐释的,因此,任何一次性的讲述都是有局限性的,只能揭示出一部分内涵。克服这种一次性叙述的局限性的办法可能就是反复的叙述这件事。
*什克洛夫斯基说过一段著名的话: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一个人很难选取最本质的东西对其十分熟悉的环境做出概括。因为他知道的东西是那样的多,以至于无从下手,要说的话是那样的多,最后竟说不出一句话来。
*比喻的方式会“使世界变得更柔软、更富人性、更舒适”,当人们说村庄蜷缩在那里时,就会感到温暖,是一种伦理需要。
*斑马身上的斑纹就是一种客观存在,斑纹有什么意义?它只是碰巧存在斑马身上而已。
*时间命题的巨大魅力和巨大难度都在于它的无法言说性。但人类又生存于时间之中,我们每时每刻离不开的只有时间,或者说时间离不开我们。这就使时间的问题难以回避。
*如果有人梦中曾去过天堂,并且得到一枝花作为曾到过天堂的见证。而当他醒来时,发现这枝花就在他的手中。。。。。。。那么,将会是什么情景?“科勒律治之花”,这朵天堂之花既美丽神奇,又有一种形而上的恐怖。
*在后现代的大都市中,没有谁敢说真正认识都市,尤其是把握它的全景。我们有的只是文本中的都市,是在传煤中阅读的都市,是人们谈论中的都市,是文学作品中的都市,是关于都市的想象。
*在人的感觉和体验中,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刻和瞬间是超乎寻常的,甚至说是辉煌的,因为这些瞬间会在一刹那容纳、浓缩现在和过去,把流逝的时间和过去的记忆一下子彻底照亮。我们常说的“瞬间永恒”正是形容这种“纯粹时间”。
*一个空白的灵魂,在这个灵魂上面没有任何杂质,只有几道深浅不一的皱纹,有时候会像湖水一样波动起来。
*对联想进行控制的因素有三个:“第一是记忆,这是联想的基础;第二是感觉,它们操纵着联想的进行;第三是想象,它确定着联想的伸缩性。
*每个人其实都是自己的过去以及记忆的囚徒。过去就是一个无形的囚笼,但它与有形的囚笼的区别在于,它使人自愿的沉溺其中,却有似乎无所伤害,因此人们很少对它警惕。
*我们的此在其实一无所有,只能凭借过去的经验、阅历、回忆这些既往的东西确定,此在的我拥有的现在的时间只能是永远在流逝的瞬间,因此,只有过去的失去的时间才成为我们惟一感到切实的东西。但失去的时间却是虚幻的最大根源,就是说,我们用来支撑自己的东西原来竟是已经失去了的永不复返的东西。
*时间是一个古希腊双面神,时间既可以留下记忆,又可以无情地剥蚀记忆,甚至摧毁记忆。这就是与记忆同等重要的另一个主题:遗忘。
回忆不是对遗忘的否定,回忆是遗忘的一种形式。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