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克鲁采奏鸣曲》的诱惑

研究托尔斯泰的情感世界和他对女性的看法,最好不要错过两样东西:贝多芬为法国小提琴家罗多尔夫·克鲁采(Rodolphe Kreutzer)创作的《克鲁采奏鸣曲》(sonate a Kreutzer)。据说1887年夏天的晚上,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的大学生为托尔斯泰演奏了这首曲子。托尔斯泰听后激动不已,由此产生灵感创作了小说《克鲁采奏鸣曲》。 作品完成于1889年。 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贵族出生的波兹德内谢夫十五岁时被朋友带去了妓院,从此他既迷恋性带来的娱悦,又因道德良知而反感这样的放纵。他终于有天厌倦放荡的生活,娶妻成家想安开始正常的生活。意外的是,蜜月中他就和妻子发生争吵,家庭生活让他陷入另一种困惑和痛苦:性的和谐和此外一切的不和谐。他对渐露成熟风情的妻子与异性的接触充满了忌妒,即使妻子和医生的肢体相触。妻子和音乐家一起弹奏《克鲁采奏鸣曲》引起他的愤怒,怀疑妻子与别人有私情,最终他设局杀妻。 男人主公波兹德内谢夫出场后的第一句话是: 能使婚姻变得神圣的爱……爱……情,这是一种什么爱情?” 他倾听周围人描述什么是爱情后继续谈到: 你们讲的是理应如何,而我讲的是事实如何。任何男人,只要见到一个漂亮女人,就会产生你们所谓的爱情。 要一个男人一辈子受一个女人,或者要一个女人一辈子爱一个男人,就好比要一支蜡烛自你呱呱坠地燃起,一直到你老死才熄灭。 放浪并不在于肉体,肉体上不管怎么胡来都不算放浪。但是同女人发生肉体关系却又对他不负道义上的责任,这才是放浪以,而且是真正的放浪。 女人的无权并不表现在他们没有投票权,不能当法官,再说做这种事也不能算是什么权力;女人的无权表现在两性关系中。她们不能处于和男人平等的地位,不能按自己的愿望接纳男人,按自己的愿望拒绝男人,而只能受男人挑选。 人们在大学和议会里大谈妇女解放 ,但同时仍把她们当作行乐的对象。……学校是改变不了这种情况的。只有男人改变对女人的看法,女人自己也改变对自己的看法,才能使这种状况改变。 书中男主人公发表了大段对爱情、婚姻、性、女性等看法的独白,有时甚至是整个章节。我看到最后根本不认为托尔斯泰写的是虚假的小说,而是他真实内心的独白。那些自言自语的段落读起来非常流畅,激情荡漾,是托尔斯泰真实情感的记录。 如果我们把小说男主人公和托尔斯泰对比,可以找到相近之处。男主人公三十岁结婚,与托尔斯泰本人结婚的年龄相仿。书中还提及不少我们熟知的他婚姻生活中的情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女主人公没有名字也没具体年龄。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称呼最多的是她、未婚妻、妻子。这在的忽略在托尔斯泰的小说应该是极少见的。托尔斯泰的这一忽略很可能是无意识的,表明他只需要借女主人公与男主人公这间的夫妻关系表达观点,抒发苦闷,而不是要讲述完整的故事。 托尔斯泰在小说中描写音乐《克鲁采奏鸣曲》时认为音乐有控制人的力量,其中小提琴对多愁善感的女人有特殊的魔力。协奏曲《克鲁采奏鸣曲》使他产生别样的温情,尤其是第一段急板引发他的激情,就象情欲那样诱惑着他,控制他,让他无法摆脱。 《克鲁采奏鸣曲》曾在俄国遭禁,不知道禁的理由是因托尔斯泰谈及性,还是因为小说触及人的本性? http://www.unicornblog.cn/user1/1/archives/2006/6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