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老舍?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你不一定看过《哈姆雷特》,但一定听过那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你不一定看过《茶馆》,但一定听过那句“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大师,西方有莎士比亚,而我们,有老舍。
01
《茶馆》凭什么盖世无双?
老舍先生诞生于1899年2月3日,到今年,正好120年。而且,今年距离他的代表作《茶馆》的首演,刚刚过去60年;距离1979年2月《茶馆》的恢复演出,正好是40年。而就在法国时间7月9日,孟京辉版《茶馆》在阿维尼翁IN戏剧节上演,中国戏剧迎来又一个高光时刻。
相比小说,戏剧似乎与现代人距离很远,但《茶馆》绝对是外行也能喜欢的。《茶馆》不是一本书、一幕戏,而是走进老舍的一扇门和一条路,是中国当代文化的标志,更是中国话剧界无可争议的最高峰。从1958年首演,每次重排《茶馆》,都是现象级的文化事件。
中国戏剧界的泰斗曹禺先生称《茶馆》的成就“前无古人,盖世无双”。那么,《茶馆》究竟厉害在什么地方?
我相信,第一遍读《茶馆》,很多人和我的感受一样,并不懂老舍语言里的韵味,觉得每句话都说得明白,没什么高深的。可再读,就会发现这恰恰是语言的魅力:好戏和好诗一样,平凡里见伟大,朴实中显深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简单不简单?但李白仅用十个字,就表达了内心的情感。《茶馆》也是如此,每句对白都高度浓缩,但又没有一点儿紧迫感。“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你)还能把那点儿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都不是简单的俏皮话,而是把中国人的心理琢磨到了细致入微的地步。可以说,老舍是个真正通晓了汉语魅力和生活魅力的人,语言在他的笔下生活鲜动而不流于粗俗。
出色的人物刻画亦是《茶馆》的亮点。全剧三幕戏,只有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一个场景。全戏70多个人物,各自都有不同的经历、身份和性格,老舍却能用一两句话就把他立住——
茶馆的房东,阔少出身的秦仲义,登场第一句话是“来看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做生意不会。”这是老年人居高临下的口气,和他二十多岁的年龄不符,却最符合他自信、故作成熟的心态;
相面的唐铁嘴,抽鸦片,总到茶馆骗吃骗喝。第二幕的经典台词“我已经不吃大烟了……我改抽白面儿了”就出自他口。这句话不是虚构的,是老舍亲耳听吸毒者说的;
……
这种效果叫“开口就响”,既把人物表现出来,而且能制造强烈的舞台效果。
老舍的视角是复杂的社会,而不是具体的个人,他要表现的,是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是五十年里北京各个阶层的生活全景,因此《茶馆》的叙事,不是像传统西方戏剧那样,聚焦在一个固定的点上;而是像国画山水,是散点透视,视角在做平移运动。
王利发是男一号,却不是男主角。大茶馆是一个小社会,所以,这部戏的真正主角,是中国社会。用两个小时,从容地讲述中国五十年的社会变迁,呈现许多人的一生。你说,《茶馆》是不是盖世无双?
02
“人生如戏”并不消极
《茶馆》的传奇,一半从纸上来,一半从舞台来。我第一次接触《茶馆》,就是看北京人艺的演出。编剧老舍,导演焦菊隐、夏淳及于是之等主要演员造就了中国话剧界未来六十年一直没法跨越的高峰,尤其是于是之老师的表演,功力老道,令人折服。
“要想生活于角色,先要叫角色生活于自己”。焦菊隐将斯坦尼体系本土化,发展了“心象”学说,即在要求表演者彻底进入角色之前,先在心理上对人物的生活建立感受,之后,再塑造人物的具体动作、表情。在这种导演理论指导下,我们欣赏到了真正大师级的表演,自我人格和角色分分合合,严谨精密。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茶馆》三幕戏的演出时间都像交响乐一样准确:第一幕32分钟,第二幕47分钟,第三幕57分钟。每句台词、动作和衔接都是雷打不动的。
“谁为袖手旁观客,我亦逢场作戏人”。《茶馆》至今能感染我们,就是因为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剧本,距离当年并不遥远。茶馆是一个公共场所,这部戏里的每个人物,都有种潜在心理:他们既要表现自己,又不愿意表现真实的自己。他们既是在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性格在说话做事,也是在表现某个社会身份、职业身份应该有的样子。整个社会就像一个舞台一样运行,我们按照公认的互动规范表演自己的某一部分,掩饰自己的另一部分,并不等于欺骗,而是一种社会义务。人类社会就是这样运行的。
03
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读老舍?
我们说自己是中国人,这不只是国籍概念,也不只是对民族血缘的概括,而是一个文化概念。读老舍的作品,是理解和观察中国文化非常好的方法。在“五四”以后的现代中国文学里,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反思,都是深入到骨子里的。他的作品完整保存了文化细节,又做了深入的辨析和批判。
老舍对对现代汉语作出了决定性贡献。“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就是普通话的定义,老舍一个人就把这三条都占全了。他一生写下了八九百万字,语言简洁流畅,又优雅自然,为我们学习语言文化提供了大量的范例。
再者,老舍的作品具有强大的时空穿透力,他的修养和道德,是传统中国式的,同时又对现代西方文化相当了解。从个人到作品,都是传统和现代意识交织融合,能为读者提供复杂立体的人生参照。
如果说,我们读《呼兰河传》,是为了读懂萧红的孤独和寂寞;读《红玫瑰与白玫瑰》,是为了读懂张爱玲的爱情和自我;读《天龙八部》,是为了读懂金庸的江湖和侠义,那么读《茶馆》,就是为了读懂老舍笔下的世情、老北京的高贵气质以及那段特殊的哀凉时光,小小茶馆,方寸天地,常四爷嘴一张,一条汉子立了起来,众生百态,轮番登场,道尽几代人的苍凉,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