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文心雕龙》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文心雕龙对齐梁以前的文学和文学理论做了全面总结,形成了严密完整的文论体系。它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最全面、最系统的文论专著。在这以前有曹丕的文论专篇《典论.论文》;创作论专篇陆机《文赋》;诗话专著锺嶸的《诗品》。但这些都不成系统。
“文心雕龙”并列:一是讲为文之用心;二是修饰,讲文辞及表现形式。其目的是更翔实、真切地表达内容,但文采的修饰也要恰到好处。可谓“文质并用”。
《文心雕龙》全文由五十篇论文组成,共约37000字。从其基本内容和结构来看,分为四部分:
一、“文之枢纽”是全书的总论,包括《原道》、《征圣》、《宗纬》、《辩骚》五篇,主要阐明白己所建立的文学批评体系的根本原则。《原道》篇提出写作最根本的是要表现“自然之道”,也就是说文学创作必须由事物的本质意义出发,不能以文害志,以文害物。刘勰这样强调“道”,也是为了反对六朝文学创作中过分雕琢而违反自然美的不良倾向。《征圣》和《宗经》二篇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概括了写文章要“衔华佩实”的基本原则。
二、“论文叙笔”,分别叙述了三十多种体裁的文章,既有文学作品,又有非文学作品。刘勰对各种文体的论述,着眼于写作实际,翔实而有系统。
三、“剖情析采”,是对总论中提出的“衔华佩实”的文学总体要求的具体论述。作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的构思、艺术风格、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文学的继承与革新、文学创作中的具体的艺术技巧(如声律、比兴、夸张等艺术手法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论述。这—部分是《文心雕龙》对文学创作指导意义最大的一部分。
四、文艺批评论。包括《才略》、《知音》、《程器》3篇、其中《知音》是专门论述文艺批评方法论的,指出批评的方法是要通过作品的文辞来考查其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探求文章所用的体裁、文辞、结构等是否能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相一致。《才略》和《程器》两篇,论述了作家的文才和品德,讨论创作主体(作家)与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即我们今天所说的主体批评。最后一篇《序志》是作者交代写作动机和目的的篇目.篇中还概括了全书内容和写作时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类似于“跋”。
“文果载心,余心有寄”
以下更新~
最近读钱基博先生的《中国文学史》有新的认识,于是又重读了这本书的《辩骚》篇。
《辩骚》在《文心雕龙》里是在“文之枢纽”这部分,按理说楚辞代表的是一种文体,作者为什么没有放在“论文叙笔”这一部分呢?
且看《辩骚》写了什么?
作者分别引了以下四位大家的话提出自己的看法:
淮南王刘安:“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班固:“其文辞丽雅,为辞赋之宗,虽非明哲,可谓妙才”
王逸:“名儒辞赋,莫不拟其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
汉宣帝:“皆合经术”
刘勰:你们的赞扬和贬抑都是信口谈论,离开了作品的实际,可以说品鉴的不精当,玩味没有做切实的考核。
提出“将核其论,必征言焉”要核实他们的评论,必须征引原作来检验。
又评《骚经》、《九章》,朗丽而哀志;
《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
《远游》、《天问》,瑰诡而慧巧;
《招魂》、《大招》,耀艳而深华;
所以它的气势能超越古人,文辞能横绝当代。
5.23更新
读《神思》篇,文章开头”行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让我联想到的竟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神思》篇是谈写作构思的,构思就是一种精神活动,关于联想和想象的。
刘勰老师告诉我写文章布局谋篇是重要的开端。
首先,要在心境平和,环境清静的情况下进行,这样才能排除干扰,全神贯注,才能进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联想和想象。听着要有种心游太玄的感觉
其次,要积累才学、知识,用来储备写作的珍贵材料,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算得上是对刘老师“积学以储宝”的诠释和补充了。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要搜集素材。还要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思辨才能,研究总结自己和他人的阅历,求得对生活的透彻理解,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并借鉴。这样才能确定写作的主题开始动笔写作。
刘老师总结的很到位,可是学生觉得好难啊。我到目前为止写文章都没有很好的构思,有的时候心里想法挺多下笔却很难。
刘老师说你这个情况很常见啊,也是很多同学常见的问题。
刚开始构思的时候,各种思绪竞相萌发,文章的立意不错但要精心的描述却找不到恰当的方式。刚刚开始提笔写作的时候,信心和勇气大大超过了遣词造句的才智和功力;待到文章写成之后,原来想到的内容只剩下它的一半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语言文辞是具体实在的,而想象和联想是一种意念活动难以被言辞准备的表现出来。
意念的形成是由于构思的作用,语言文辞表现的则是意象。
意、思、言这三者密合时天衣无缝,疏漏时则又相隔千里。
就好像有的道理在你心里,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找;有的意思近在眼前,却像隔着高山大河。
刘老师指的大概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了。
刘老师又用几个前辈写的文章来说明人的禀赋才能有不同,文思也有快慢之分。
文章的体制、规模有大有小,所需的功力也不一样。
刘老师点名了如下前辈:
司马相如写文章很迟缓,含笔过久,笔毛都分叉了。
杨雄用思过度,以致停笔入睡即做噩梦。
张衡用了十年时间写作《二京赋》。
左思完成《三都赋》则用了十二年。
说这些前辈的著作,虽然是鸿篇佳作,但说明作者的文思是缓慢的。
只是不知道刘老师是如何考证的,通过什么途径考证的。老师点名的都是汉朝的前辈大家,他们的写作时间以及写作场景是通过什么推断的,是否有夸张的成分。
淮南王刘安只用了一个早晨就写成了《离骚赋》。
枚皋一接到诏书很快就能完成作赋的任务。
曹植七步成诗,王粲写文章犹如早就打好了腹稿。
老师点名这些前辈是说他们写的虽是短篇,但文思却是敏捷的。
聪敏者能当机立断,是因为他们全面的掌握了作文的方法和要领,所以在很长的时间内就能写出好文章;那些思虑深沉,思绪繁多的人要反复思考才能做出决断,所以要历时许久才能取得好成绩。语言文辞丰富,表达力强,文思易顺利进行;语言贫乏,表达力差,文思往往就迟缓。写文章虽有难易不同,但都要依靠博学的才识和不断的历练。
有了广博的学识又能融会贯通,对写文构思是有很大助益的。写作构思之所以奇妙,是由于作者的精神与客观外物的相互作用。
如此看来,阅读是至关重要的。分析阅读、主题阅读更能增进理解能力,要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