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一直在被探索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知道今何在是在2001年的时候,《悟空传》的出世让我们对西游记这一经典名著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解读。每每听到戴荃的《悟空》中的那句“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总会忍不住热泪盈眶,反抗的精神,自由的向往,以及对坚定的执着。
对他的印象就一直停留在那里,未曾改变。在接触到这本《未来:人类的征途》的时候还挺惊讶的,想不到一个写幻想小说,对经典改编的作者会去写一篇科幻小说。两种完全不同小说类型,好奇作者会如何去“演绎”这一不同。
“未来是可以计算的,只要我拥有足够的数据。”这句话在当今的社会说出来并不感到惊讶。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拥有者就几乎等同于时代的成功者。信息爆炸时代产生海量的数据,人们也逐渐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决定也一步步的通过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做出的,而非曾经的经验与直觉。但在二十世纪时,何必生口中说出的对“未来”的计算,在当时的人来说疯狂,对现今的人来说,也同样的感觉不合理。
人活着,不就是为了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吗?在序中,作者如此写道。也许是观念的差异,经历的不同,我更关注的是路上的过程和收获,而不是未来的结果。或许这也只是作者对未来的好奇,但在最初三观上不同,令我带着一种挑剔的情绪开始阅读这本书。
书中的写作以四个不同的时代为切入点,不同人的视角将当时的社会环境、向往展现在我们面前,抗战时期不明所以的对“未来”的保护,文革时期倾尽所有的对“未来”的建造,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对“未来”探索人员的选拔,二十一世纪三十年代世界联合的生存之战,再加上之后的地上地下自由与反抗之战。这四个时期有些是真实发生的,有些却是在大脑中见到的。但不论怎样,他们在不同的时期都在为未来做努力,面对的问题都有所不同,是贫穷、是生产、还是自由,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牺牲努力究竟是为什么,是否值得,却还是毫不犹豫的投身其中。
书中的一位暂时算作是主角之一吧,夏远行曾说:我没什么大志向,钱嘛不饿死就行,人开不开心,只有自己知道不是吗?在此之前,我所怀抱的信念也是如此,活在当下最重要,为了一个并不明确的未来或者说是被计算出来的未来,而在现今的当下穷兵黩武的发展,不顾路上的风景,不理睬周围环境的破坏,是否太过的顾此失彼了呢?
在怀疑中继续看到二十一世纪三十年代以及之后所发生的种种,或许从脑海中看到悲剧的结局,带着对世界毁灭的恐惧,令看到的人,对这个未来深信不疑,因为想要拒绝这个未来,他们开始努力,又因为某种原因,而不得不跟着这个未来的脚步前行。
何必生因为看到未来,在抗争的同时,又不得不跟着未来的计算前行,而夏远行,因为看到的未来,而觉得走不同的路,去开创一条新的未被计算出来的路。这也正是我想说的,在悟空传中体现的反抗精神和对自由的向往,在未来一书中所表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方式,一个是依靠它自救,另一种就是选择它所没想到的路。
在何必生和爱因斯坦的交谈中,爱因斯坦曾说两句话,
没有什么比人类用地域、国家、种族将自己划分开并互相仇恨、屠杀更愚蠢了。
这世上最无法测量的东西是人心。
或许他只能作为故事的过客,但却对故事的发展最具预见性。
在对未来的计划逐渐步入正轨,正有序的进行时,人类开始了猜忌,开始了自己内部的分化;当未来变得可期,开始了对为他们提供方式的人“未来一号”开始了防备;当磨难还未完全度过,人类就开始了互相的仇恨和屠杀……
看到作者在后记中写道,这本《未来:人类的征途》或许只是一个故事的开篇时,就在好奇,对于“未来”,不知道,作者会是如同这一本的开局一样,会书写几个平行空间的不同的未来,还是讲述在另一个地盘上的新世界的创造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