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角度对封神的解读

本书算是一本趣味读物,完全是从另一个角度对封神的解读。
之前也有一本从阴谋论角度对西游记进行的解读,两本书的出发点和逻辑其实类似。
都是先从人的角度出发,从行为、语言以及逻辑的合理性方面,对故事进行复盘,通过锁定一些不合常理的地方,展开自己的想象,进行发散式的思维。
我举个例子:作者对最终封神的神仙进行了盘点,发现有些异常,例如,三宵姐妹的神位与他们的能力完全不符,高明高觉甚至没有神位。然后作者去聚焦这些不合理封神人物的经历,找出他们经历的共性,然后进行推断。
还有西游记当中的一个例子,孙悟空在真假美猴王事件之前和之后完全变了一个猴一样,之前是文艺愤青,动不动就发脾气,动不动就撂挑子,但是在那之后,则成了一个佛系的好青年,领导让干啥干啥,从不抱怨。所以,类似的思维总结出来的结论,真正的孙悟空,应该是被当做假货打死了,这件事情,是如来的阴谋。。。
额,还真是挺让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
理论上来说,其实这是比较有逻辑的思考事物的方式,但这种思维方式,其实不太适合这种古典小说。
封神演义的作者是许仲琳,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这是目前文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但是在这两本书真正的成书过程中,这两位作者起到的作用可并不是从无到有的把故事写出来,而是在民间既有的零散故事的基础上,把剧情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所以理论上来说,这二位的角色,应该是编纂者,而非创造者。
而就因为是编纂者,在没有电脑这种高效写作机器的时代,一方面你要注重各种原本不太相干剧情之间的逻辑通顺,剧情完整,还需要通过剧情的引导,突出某些高大的人物形象。。。重要的事情太多了,因此很难对编纂的各种既有剧情进行精确无误的整合,因此就出现了很多的疏漏。
譬如西游记里面文殊菩萨的坐骑出现了两次,譬如六耳猕猴事件之后孙悟空的性情大变。。。所以,高明高觉的失位,很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作者完完全全的忘记了,原本这二位也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角色。
但是,本书当中从职场、从社会角度去对殷商诸位名臣的分析,个人觉得倒是比较精彩。
一个组织机构的高层,最担心的就是时局的骤然变动。原因是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一切既有的利益格局将被打破,势力版图将重新进行分配。这就不免的会冲击旧有的权利格局,造成“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样的后果,也正因为如此,在关键转变期内的正确动作,会直接影响到个人在组织机构内的发展。如黄飞虎(这个形象非常典型,本书对这个角色的理解我深表赞同)、比干、闻仲、还有低层次打拼的晁田晁雷兄弟
而在殷商废后失政的前后,殷商高层们确实是体现出不一样的表现,而这种表现,恰好可以用职场中的哲学进行分析和说明。他们都做了哪些事情,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殷商大臣的所谓忠直到底是怎么样表现的,经过这样的分析,你也能摆脱从二元论的基础上理解封神。从这个角度说,其实这种分析还是很积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