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部发表于1937年,在1929的《永别了,武器》之后,1940的《丧钟为谁而鸣》之前。读下来感觉非常沉重,因为既没有年轻人之间的爱情故事,而且to have and have not讲述的是大萧条背景下的故事,所面临的似乎是一个日光之下全然无解的苦难的问题。

春、秋、冬三部,前两部分别来自1934、1936年发表的短篇小说《过海记》和《买卖人归来》,而冬篇幅最大,是为本书而写的。(译者序)
所以三部之间其实有那么点不连贯,但是冬里面出现的群像场面实在太精彩了,所以我觉得这本虽然没有那么有名,但并不是当年批评家口中的失败作品。
这本的名字也和A Farewell To Arms的双关一样迷人……(译者序提到,有学者认为可能和the sun also rises一样取自传道书,暗用了1:3 What profit hath a man of all his labour which he taketh under the sun?)
我没有太明白这之间的转化……但是只看to have and have not的字面就已经觉得含义很深邃了,“去做了,或是没有去做”“有钱人和没钱人”“拥有与没有”
书里最动人的部分是哈里·摩根和妻子的爱情;最让人愤怒的是作家对摩根妻子的愚蠢揣测,自信自己看到一个衰老而婚姻不幸的可悲女人,还以为自己所见的是“真实”;
最讽刺的是古巴的激进分子,以为自己竟然能“正义地”杀人,以为自己现在做土匪强盗的事,甚至杀死一个无辜的工人,都是为将来能为“亲爱的祖国”的工人谋来福祉的中间过程。
而那组有钱人的群像,只让人觉得世界荒唐,双手无力。这部分里最精彩的段落就是穿插在偷税生意人的担忧里的他所不会想到的穷人的群像,他们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然后自杀。这段如果原样拍成电影,我肯定要大哭。
哈里·摩根绞尽脑汁,最后甚至不惜以命相搏,因为“我的孩子们不会饿得肚子发痛”这样一口狠劲。这让我想到自己的爸爸,觉得尊敬又心酸。很不好受。
至于摩根奄奄一息时顿悟的“一个人独自个儿决不可能有一点儿他妈的该死的机会。”
我其实没有特别明白……还挺希望有人明白能和我讨论讨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