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为身役

杨绛有本《洗澡》,把对人的思想改造叫“洗澡”。那么读桑塔格的日记感觉就是洗了一场桑拿浴。
桑塔格这个女人,感受力与表达力一流,各种关系在她笔下就是透明的。
她跟母亲的关系和我跟母亲的关系几乎一模一样,都是挨着巴掌长大的,而且自己长大后母亲依然需要恭维,要不母女关系就会失衡,看到她的描述,我会心的乐了,就是这样,也只是这样。这样日子才是各自安好的。
还有与爱人的关系,最舒坦的关系就是:不占有,宽容,独立自主。
看到她如何挣扎着得到这样的意识与观念。突然想起一句歌词:多么痛彻的领悟。
她的好多独白真实到读起来会不好意思,因为我就是那样想的,她怎么就说出来了呢
我现在出于愤怒在写而且我感觉一种尼采哲学的得意一帖猛药。我轰然大笑。我想公开指责每个人,斥责每个人。我朝打字机走去就如同走向机关枪一样。但我是安全的。我不必面对“真正的”攻击力的后果。我向全世界发送“邮包炸弹”。
我感觉我的意识包括他们的,或者能够包括——但是,他们的绝对包括不了我的。我绝望地认为,我迷失在我最钦佩的东西之中。我的意识太复杂,它知道大量各种各样的乐事。
她对作品与作家的评论精准与简练到让人吃惊
两种作家。一种作家认为,这一辈子当中存在的就是全部了,于是就想描述一切:秋天、战争、分娩、赛马。即托尔斯泰这种。还有一种作家认为,这一辈子人生是一种试验场(试验我们不知道的东西—看看我们能忍受多少快乐+痛苦,或者看看快乐+痛苦是什么?)于是就只想描述要点。即陀思妥耶夫斯基这种作家。
普鲁斯特不是巴尔扎克加其余所有人。巴尔扎克曾经是巴尔扎克加上其余所有人!社会的描绘加上关于社会、爱情、天赋、个性的理论——巴尔扎克作品中整页整页的内容就像是普鲁斯特论时间、普鲁斯特论认识、普鲁斯特论同性恋者与犹太人之间的关系一样。
她说人际关系中她更喜欢置之事外的偷窥,而厌恶置身其中的参与。深有同感,读她的日记绝对有一种偷窥的快感。聪明绝顶的女人。
有个接受教育的理念,她日记里提了好几次,好有道理哦
为何不在每个人出生时给他/她发一张教育卡,使他们有权至少上5年学,让他们选择随便什么时候需要就去兑换(使用)三有点儿利息,也许,如果他们想拖到“成人”年岁再上点学呢,而不是主张所有人都必须在“童年”就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