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身后的三个女人

能被后世之人称作为大师的,自然是真的大师。大师有大师的人格,虽然不免瑕疵,大师有大师的秉性,虽然未必高远。大师,当然也有大师的情感,情何以堪,回首处,却苦了大师身后的女人们。
徐悲鸿一生所系的女人,如今人们还记得的有三个,蒋碧薇,廖静文,孙多慈。在我们曾经读过的经过认真筛选和粉饰的历史中,廖静文,是徐悲鸿唯一深爱的女人。这个比徐悲鸿年轻二十八岁的女人,陪伴大师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七年。七年的婚姻生活,足以让她背负着大师夫人的名分枯守此后大半人生,直至终老。
廖讲述的徐悲鸿,是被她个人化的徐悲鸿,那是她生命中唯一可以提及的男人,而这个男人,也终将只有一个女人,她自己。所以,在廖静文对于两人初次相遇的描述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字句,"他有一点未老先衰。当时他才40多岁,但是已经有两鬓如霜的感觉。他的白头发很多,面色有点憔悴苍白,但是他的脸的轮廓非常美。因为他以前的妻子另有所恋了,徐悲鸿就处在那种情况之下,真可谓国破家亡。他当时很痛苦。"廖静文后来将徐悲鸿和她的感情比做《简爱》中的情景。"我读过-本书叫做《简·爱》。书里罗切斯特先生问简:'跟一个比你大20岁的人结婚,而且他是残废的,你愿意吗'简回答说:'愿意。'他说:'这是真的吗?'她说:'再真不过了。'"《简爱》中,罗切斯特曾经有一个疯了的妻子,不知廖静文是否也曾私下里将疯子罗切斯特夫人做一些现实的比照。但即使在廖静文的晚年,提到蒋碧薇这个名字,廖仍然显出了愤怒与不屑,这却是不争的事实。廖一生守护一份情感,其中自然有悲从中来又无以说明的苦痛。毕竟,悲鸿夫人,这个名声与其说是一道光环,不如说是一生负累。"如果真的有黄泉,百年之后我和悲鸿能再见面,我要哭着把头靠在他的胸前,向他诉说这五十年来我对他的思念。"
廖静文后来急匆匆出了徐悲鸿的回忆录,是因为海峡那端的蒋碧薇写了《我与悲鸿》。在蒋碧薇克制淡然的笔触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更为真实的徐悲鸿,虽然那华美的袍上缀满虱子。纵观蒋碧薇一生,算得上是一个悲情女子。十九岁随徐悲鸿逃婚私奔,远赴日本、法国。一个大户人家的闺秀女子要承受现实生活的不堪和困顿。"我是女人,现实环境训练了我安排生活的能力,我愿和他截长补短,同舟共济。我惟一的希望是像他那样的一块璞玉浑金,经过琢磨淬砺,将来能成为璀璨的大旗。"及至后来, 男人爱上别样女子,蒋碧薇"仍然下定决心做一个好妻子"。但徐悲鸿始终对公众不厌其烦地说明,两人只是同居关系,这对于追随徐多年并生儿育女的蒋碧薇来说,是非常不公的。连两人的女儿也写信给徐悲鸿说:"爸爸,我要问您,为什么您每次追求一个女人,就要登报跟妈妈脱离一次关系?假如您还要追求十个女人,您岂不是还要登十次报吗?"
蒋碧薇一生经历两个男人,但都未修成正果。荒废的情感,最后只寄予于两本回忆录《我与悲鸿》、《我与道藩》,实让人唏嘘。但客观来讲,蒋碧薇真的不是徐悲鸿想要的女子。蒋碧薇生于传统到不能再传统的家庭。可以料想,十九岁时的蒋碧薇,是被礼的束缚层层包裹却又悄然滋长出青春的女子。徐悲鸿所看中的,或许正是那种束缚下的美,那是可以让人产生出无限遐想的美。
一个艺术家对美的感受,是可以通过现实投射于心灵的想象来完成的。于是,一个现实中羞涩平常不解风情的闺阁女子,在徐悲鸿的眼里却有着无限的清丽与无以名状的性感。对比蒋碧薇的照片,和徐悲鸿笔下以蒋碧薇为模特的画作,就可以看出这种差距。后来,徐悲鸿终于还是爱上了女学生孙多慈,毕竟,一个在身边那么多年的消耗了青春光鲜的女人还如何能够让艺术家迸发出创造性和活力呢?纵使在别的男人看来,她仍然是美好的。
徐悲鸿与女学生孙多慈的恋情因为孙多慈的家庭干涉有始而无终。假如,他们的感情得以继续,孙多慈或许是第二个蒋碧薇,又或者,就没有了后来的廖静文。但两人终究是没有缘分的。在与徐悲鸿分开很多年后,身在台湾的孙多慈得到了徐悲鸿去世的消息。这个消息,是蒋碧薇告诉她的。历史绕了一个圈,两个女人被一个男人牵扯着,偏又走到了一块儿,前事已非。
在台湾师范大学教书的孙多慈,在她的一幅山水画上,写下了那首她曾经写给他的诗:极目孤帆远,无言上小楼。寒江沉落日,黄叶下深秋。风厉防侵体,云峰尽入眸,不知天地外,更有几人愁?这时,她已经四十岁了。在海峡的对岸,人们传颂着一段爱情传奇,一位大师,与一个女人。那女人不叫蒋碧薇,也不叫孙多慈。
徐悲鸿一生所系的女人,如今人们还记得的有三个,蒋碧薇,廖静文,孙多慈。在我们曾经读过的经过认真筛选和粉饰的历史中,廖静文,是徐悲鸿唯一深爱的女人。这个比徐悲鸿年轻二十八岁的女人,陪伴大师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七年。七年的婚姻生活,足以让她背负着大师夫人的名分枯守此后大半人生,直至终老。
廖讲述的徐悲鸿,是被她个人化的徐悲鸿,那是她生命中唯一可以提及的男人,而这个男人,也终将只有一个女人,她自己。所以,在廖静文对于两人初次相遇的描述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字句,"他有一点未老先衰。当时他才40多岁,但是已经有两鬓如霜的感觉。他的白头发很多,面色有点憔悴苍白,但是他的脸的轮廓非常美。因为他以前的妻子另有所恋了,徐悲鸿就处在那种情况之下,真可谓国破家亡。他当时很痛苦。"廖静文后来将徐悲鸿和她的感情比做《简爱》中的情景。"我读过-本书叫做《简·爱》。书里罗切斯特先生问简:'跟一个比你大20岁的人结婚,而且他是残废的,你愿意吗'简回答说:'愿意。'他说:'这是真的吗?'她说:'再真不过了。'"《简爱》中,罗切斯特曾经有一个疯了的妻子,不知廖静文是否也曾私下里将疯子罗切斯特夫人做一些现实的比照。但即使在廖静文的晚年,提到蒋碧薇这个名字,廖仍然显出了愤怒与不屑,这却是不争的事实。廖一生守护一份情感,其中自然有悲从中来又无以说明的苦痛。毕竟,悲鸿夫人,这个名声与其说是一道光环,不如说是一生负累。"如果真的有黄泉,百年之后我和悲鸿能再见面,我要哭着把头靠在他的胸前,向他诉说这五十年来我对他的思念。"
廖静文后来急匆匆出了徐悲鸿的回忆录,是因为海峡那端的蒋碧薇写了《我与悲鸿》。在蒋碧薇克制淡然的笔触中,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更为真实的徐悲鸿,虽然那华美的袍上缀满虱子。纵观蒋碧薇一生,算得上是一个悲情女子。十九岁随徐悲鸿逃婚私奔,远赴日本、法国。一个大户人家的闺秀女子要承受现实生活的不堪和困顿。"我是女人,现实环境训练了我安排生活的能力,我愿和他截长补短,同舟共济。我惟一的希望是像他那样的一块璞玉浑金,经过琢磨淬砺,将来能成为璀璨的大旗。"及至后来, 男人爱上别样女子,蒋碧薇"仍然下定决心做一个好妻子"。但徐悲鸿始终对公众不厌其烦地说明,两人只是同居关系,这对于追随徐多年并生儿育女的蒋碧薇来说,是非常不公的。连两人的女儿也写信给徐悲鸿说:"爸爸,我要问您,为什么您每次追求一个女人,就要登报跟妈妈脱离一次关系?假如您还要追求十个女人,您岂不是还要登十次报吗?"
蒋碧薇一生经历两个男人,但都未修成正果。荒废的情感,最后只寄予于两本回忆录《我与悲鸿》、《我与道藩》,实让人唏嘘。但客观来讲,蒋碧薇真的不是徐悲鸿想要的女子。蒋碧薇生于传统到不能再传统的家庭。可以料想,十九岁时的蒋碧薇,是被礼的束缚层层包裹却又悄然滋长出青春的女子。徐悲鸿所看中的,或许正是那种束缚下的美,那是可以让人产生出无限遐想的美。
一个艺术家对美的感受,是可以通过现实投射于心灵的想象来完成的。于是,一个现实中羞涩平常不解风情的闺阁女子,在徐悲鸿的眼里却有着无限的清丽与无以名状的性感。对比蒋碧薇的照片,和徐悲鸿笔下以蒋碧薇为模特的画作,就可以看出这种差距。后来,徐悲鸿终于还是爱上了女学生孙多慈,毕竟,一个在身边那么多年的消耗了青春光鲜的女人还如何能够让艺术家迸发出创造性和活力呢?纵使在别的男人看来,她仍然是美好的。
徐悲鸿与女学生孙多慈的恋情因为孙多慈的家庭干涉有始而无终。假如,他们的感情得以继续,孙多慈或许是第二个蒋碧薇,又或者,就没有了后来的廖静文。但两人终究是没有缘分的。在与徐悲鸿分开很多年后,身在台湾的孙多慈得到了徐悲鸿去世的消息。这个消息,是蒋碧薇告诉她的。历史绕了一个圈,两个女人被一个男人牵扯着,偏又走到了一块儿,前事已非。
在台湾师范大学教书的孙多慈,在她的一幅山水画上,写下了那首她曾经写给他的诗:极目孤帆远,无言上小楼。寒江沉落日,黄叶下深秋。风厉防侵体,云峰尽入眸,不知天地外,更有几人愁?这时,她已经四十岁了。在海峡的对岸,人们传颂着一段爱情传奇,一位大师,与一个女人。那女人不叫蒋碧薇,也不叫孙多慈。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