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P20特定的岁时年节多是由民间诸神的生日组成的,而与季节有关的岁时年节也往往被赋予民间信仰的内容,充满了仪式性的活动。
P33在各地,诸神诞日的庙会活动成为民众的盛大节日,信仰便成为民众休闲娱乐合理合法的借口。不仅民众渴望参与,就是上层人士也愿意在这种场合加入到民众的娱乐之中,这反过来又刺激民众把观看官绅家眷当作另一项吸引人的娱乐内容。明末小说《醒世姻缘传》描写道姑劝说妇女朝山进香时也明确说:“这烧香,一为积福,二为看景逍遥。”
P98所谓狂欢精神,是指群众性文化活动中表现出的突破一般社会规范的非理性精神,它一般体现在传统的节日或其他庆典活动中,常常表现为纵欲的、粗放的、显示人的自然本性的行为方式。
P98~99显然,与文明社会中日常的生活规范相比,狂欢节中行为和情绪的反规范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进而言之,也反映了人类学家所说的文化和自然的对立。
P99为了规范人的自然本能,文化不可避免地要在某种程度上压抑这种本能,以控制后者可能造成的破坏,否则人类社会就无法存续。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林探惜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