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铁杆读者的大礼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很早以前看过ITV的电视剧改编版,知道凶手、犯案手法。私以为原著,有几个bug
剧透开始了剧透开始了剧透开始了剧透开始了剧透开始了剧透开始了剧透开始了剧透开始了剧透开始了剧透开始了剧透开始了剧透开始了剧透开始了剧透开始了剧透开始了剧透开始了剧透开始了剧透开始了: 1. 假如埃莉诺·卡莱尔因冤枉最终被绞死,之后总有一天,化名为霍普金斯的玛丽·莱利会来申领遗产,到时她谋杀韦尔曼夫人、玛丽·杰拉德的动机、罪行便彻底暴露。这岂不是自投罗网?私以为整个故事因此难以成立。 2. 突然忘了~ 3. 埃莉诺呈上“一大盘”三明治,二位客人是在许多三明治中随机挑选。假设她真的在某一块三明治里下毒,那霍普金斯护士、玛丽·杰拉德都有可能中毒。除非她专门给玛丽吃有毒的那块,或者以某种手法令玛丽只能选择有毒三明治,既然这两样她都没做,就已经排除自己的嫌疑。可书里甚至没有讨论三明治的挑选问题~
虽然存在以上毛病,甚至凶手也很明显,但《H庄园的午餐 Sad Cypress》仍然精彩纷呈。
一、阿婆创作中期的破格尝试
在阿婆众多作品中,它难得地详尽展现了法庭现场审理案件的全过程,以及扣人心悬的交叉盘问。而此前发表于1933年的短篇经典《控方证人》,受限于篇幅,无法如本书淋漓表现激烈的法庭交锋。私以为Sad Cypress实乃阿婆创作中期在手法上的又一破格尝试,通过律师在法庭上针锋相对的辩论、盘问令凶手逐渐暴露,无所遁形。 这也是阿婆令人激赏之处,她一次次突破自己曾经的成就,不断开创出悬疑小说的全新诡计手法、写作形式,启发无数作者同时拓宽其创作道路。而阿婆在侦探小说界泰山北斗的地位,打破对性别的刻板印象,令歧视女性的大男子主义者难以否定女作者在这一类型小说中的存在与贡献。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的重要意义,举个反例,中国最重要的通俗小说类型——武侠小说,一直以来有个性别偏见:“女人不适合写武侠。”可有人敢说:“女人不适合写推理”吗?阿婆打不烂他的脸!
二、现实与虚构交织
深值玩味的是这部分:罗德里克·韦尔曼在他婶婶二次中风后“甚至都没进过她的房间”,对此,霍普金斯护士认为:
“……很多男人都是这样,害怕进病房。他们也没办法。而且这不是无情。他们只是不想自己被弄得心烦意乱。”p117
参照阿婆自传中对前夫阿奇博尔德·克里斯蒂的描述,尤其是在阿婆母亲去世前后,克里斯蒂先生的表现。显然,罗德里克·韦尔曼对疾病、进病房的烦躁、恐惧,跟阿婆第一任丈夫如出一辙。二人于1928年离婚,而在阿婆1940年出版的Sad Cypress中则将前夫这一性格特点融入于创作,耿耿于怀12年吗?(当然阿婆会将很多现实人物稍作改变写进小说,比如《谋杀启示 A Murder is Announced》中凶手某个影响案件的重要特征,源自她的一位好朋友。)
更好玩的是,克里斯蒂先生婚内出轨朋友(前同事)的女秘书,最终导致二人离婚;而书中,与克里斯蒂先生性格特质相像的罗德里克·韦尔曼,在跟埃莉诺·卡莱尔订婚后,冲昏头脑移情别恋玛丽·杰拉德,最后两人解除婚约。小说显然折射了现实吧?
实际上,在阅读本书时,我一直在猜测罗德里克·韦尔曼脱胎自克里斯蒂先生。那么小说中的玛丽·杰拉德,有没有可能影射现实世界中的出轨对象女秘书呢?再进一步,埃莉诺·卡莱尔的所思所想,会不会反映了阿婆的内心世界?比如尘埃落定后,埃莉诺·卡莱尔跟彼得·洛德曾有如下对话:
埃莉诺说:“所以我才在一开始的时候差点说了‘我有罪’,因为,你瞧,我确实那么想过……那天,当我在小屋外面笑个不停的时候,我确实那么想过。” 彼得说:“是的,我知道。” 她不解地说:“现在想想觉得很奇怪,就像中了邪。那天我买了鱼糜,在切三明治的时候,我假装编了一个故事,我想着‘我把毒药混进去,她吃了就会死掉,然后罗迪就会回到我身边。’” 彼得·洛德说:“【假装一些事情可以帮助人们纾解情绪。这不是坏事,真的。你通过幻想把这些情绪从心里排解出来。就像出汗把废物从身体排泄出来一样。】” 埃莉诺说:“是的,这是真的。因为它一下子就消失了!我指的是,内心的阴暗!当那个女人提到门房的玫瑰时,一切就恢复了,回到了正常的心态。” 然后她打了一个寒噤,说:“后来,当我们走进晨间起居室,她已经死了,快死了。我当时的感受是:设想谋杀和实施谋杀有多大区别?” 彼得·洛德说:“天差地别!” “是的,但有那么大吗?” “【当然有!设想杀人并没有真正造成任何伤害。有些人愚蠢地认为这等同于策划一起谋杀!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你想的时间足够长,你会突然间克服了那种阴暗的情绪,觉得这一切都很傻!】”
所以,我在天马行空地瞎猜:阿婆是不是曾经在脑洞内幻想过:前夫离婚完其实后悔了?女秘书死于非命?然后通过编了一个故事——创作小说,来纾解情绪,进行释放,回归正常?就如我上面用【】圈出彼得·洛德的那段话所言?
当虚构小说透露出现实世界的影子,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互为交织,令本书魅力大增。它不止是在破案解谜,同时其本身也像一个巨大的谜题,于虚虚实实间引读者沉迷其中,而阿婆从未揭晓其答案,就像我们至今不知当年她因婚姻破裂后失踪那些天的所思所想~
三、等级分明的阶级秩序
阿婆刻画了一个非常特别的人物——玛丽·杰拉德,她是两大富有贵族所生的私生女,养在生母劳拉·韦尔曼宅邸的门房家。玛丽的出生伴随着难以见容于社会的丑闻,顶着女仆与门房之女的卑微下层身份,可她自小受生母照顾,接受顶尖教育,上贵族学校,去欧洲留学。这就令玛丽在身份、阶层上所处位置尴尬,不上不下,饱受非议。也正是透过玛丽,折射了书中各色人等基于自身所处阶层对不同等级的态度:
管家毕索普太太“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关注王室贵族的动向”p120,只因波洛暗示跟皇室贵胄素有来往,便从对外国人的反感厌恶转而亲近热络起来。出身下层的毕索普太太仰慕权贵,势力地评判玛丽:
……花在这姑娘身上的钱!昂贵的学校,还送她到外国去留学,而那个姑娘只不过是老杰拉德的女儿!我告诉你,连她父亲都看不下去了!他常常抱怨她的小姐做派。有悖于她的身份,妄图飞上枝头变凤凰,太没有自知之明了。”p121
在她以为玛丽勾引了罗迪先生后,波洛询问“……她也有和她身份相当的追求者吧?”言下之意是玛丽和罗迪,二人身份不匹配。而毕索普太太对此的回答
“当然,有的。鲁弗斯·比格兰德的儿子泰德就是一个——那可是一个少有的好小伙子。但是,哦,不行,他配不上我的大小姐!我真是受不了她的装模作样。”p122。
泰德是汽车修车厂工人。他的父亲鲁弗斯·比格兰则是农场农民。作为一个基层工人,泰德如何看待玛丽?
“有些人本意是好的,但他们不应该随意地干涉别人的生活。上学啊,出国啊!所有那些事改变了玛丽。我不是说宠坏了她,或者她变得趾高气扬 ,她没有。但是——哦,那迷惑了了她!让她无所适从。她……哦,说句不好听的,她对我来说太好了,我配不上她,但她对于韦尔曼先生这样真正的绅士来说又还不够好,配不上人家。”p128。
泰德的看法显而易见~玛丽和罗迪·韦尔曼“不是一个世界的人”p129
即便玛丽拥有惊人美貌、多才多艺、游历丰富,在管家毕索普太太眼中仍然是下层,适合的婚配对象是农民家庭出身的下层汽修工人泰德。他俩都认为作为下层的玛丽,不该有非分之想,高攀上层男士罗迪·韦尔曼,因为分属不同阶层的男女身份不匹配。他们在评判恋爱、婚姻时,并不考虑双方的教育程度、才华、相貌、性情是否合拍;而是着眼于地位、阶级是否一致,是否合乎彼此身份。
那么玛丽本人又是怎么想的?她跟名义上的父亲、门房杰拉德有过下述对话:
杰拉德咒骂女儿玛丽:“……还有玛丽,也成天念叨着要当护士。我还以为她会更有出息呢,既然在学校里学了什么法语、德语、钢琴演奏,还跑到国外旅行。” 玛丽厉声说:“能成为医院的护士对我来说已经够好的了!” “是的,我看你干脆什么都不要干了,是不是?摆出你那趾高气扬的架子来,当个什么都不用干的大小姐。懒虫,那才是你的本色,我的女儿!”p20
玛丽长期接受上流社会淑女教育,气质优雅高贵,自然鹤立鸡群。这在反感她的毕索普太太、名义上的父亲杰拉德眼里,就成了趾高气扬、摆大小姐的谱,言下之意是:你也配!谦卑的玛丽深感以自己的地位委实不配,这在她同韦尔曼夫人谈话时表露出来
“……你一直以来对我这么好,让我接受了……嗯,我的地位配不上的教育,如果你认为因此而让我不知足,或者,或者像我父亲说的,有了当大小姐的想法,那不是真的。我只是满怀感激,仅此而已。如果说我急于找个工作自谋生路,那只是因为我觉得这么做是对的,我不应该……不应该……嗯,游手好闲……”p25
玛丽优秀出众,却难以挣脱阶层、地位的束缚,被传统保守文化、社会舆论所左右,甚至她本人也内化了等级秩序的尊卑观念。
前面是几位下层人物对玛丽的看法。上层人士呢?埃德温爵士的辩方结案陈词:
“我要强调另外一点:如果韦尔曼夫人能多活一天,她会立遗嘱,而极大的可能是,她会为玛丽·杰拉德做出适当的安排,但不会将她的大部分财产留给她,因为韦尔曼夫人坚信,她的私生女如果留在另一个生活圈子,将会更加幸福。”p222
这恐怕不是爵士的臆测,事实上之前劳拉·韦尔曼二次中风前对玛丽所设想的安排是
“……我会安排好的,你会获得经济上的独立,并且拥有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
玛丽不可能像身份尊贵的埃莉诺大小姐一样养尊处优成日享受悠闲生活,必须出去找工作,可惜选择很少仅限基层工作,护士、按摩师。别说贵族埃德温爵士了,就是玛丽的富贵亲妈,都没将她视作上流社会小姐,认为她不属于那个圈子。
埃莉诺、玛丽是表姐妹的亲戚,本是同一家族里血缘相近两个女孩,均是接受一流教育的淑女,可阴错阳差由于出身不同便决定了二人身份的高下、尊卑。社会地位的巨大差别,使二人面对截然不同的评判标准,未来出路、婚配对象等等也迥然相异。
本书虽然创作于1940年,二战之际,读者却能一窥英国延续自维多利亚时代的等级观念。当时各个阶层尊卑俨然,等级分明,壁垒森严,保守的传统思想在全社会上上下下仍然拥有巨大影响力,下层人士无论多么出色基本难以超越本阶层跳级发展,这在玛丽的尴尬处境中凸显了出来。 不过,随着二战结束,等级秩序渐渐松动,全社会即将深刻巨变。
小彩蛋,爱尔兰人不幸躺枪~ 埃莉诺·卡莱尔的辩护律师埃德温爵士,在庭审时盘问奥布莱恩护士时说:
“……不过我们不能依赖这种想象。我想,你是爱尔兰人?” “是的。” “而爱尔兰人想象力向来丰富,是不是?” 奥布莱恩护士激动地大叫起来:“我告诉你的每一个字都是真的。”p204
非常好奇书中波洛对罗德里克的评价,又跟现实有关吗?
“无论站在哪一边,我们都必须直面真相!我认为,韦尔曼先生,你一直以来都尽可能回避生活中那些尴尬的真相。” 罗迪说:“为什么非要去面对最坏的一面,让自己痛苦呢?”p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