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百合飞鸟 不当女演员

在所谓“本真的基督教徒”中,带有强烈个体色彩的神秘体验、对圣经中某一段落、某一特别意象的喜爱和阐释,似乎会构成他们思想突出的支点。
这种尖锐的支点,在薇依,是“不幸与爱”,是“在期待之中”。在克尔凯郭尔这里,是“百合与飞鸟”。
只能说“似乎”和模糊的感受,因为不敢说看懂,也没有足够的理论根基去研讨基督教的神秘主义传统。
纯粹从文字论述的角度来讲,克尔凯郭尔的“百合与飞鸟”自始至终沉浸在一种激昂紧张的气氛中,赞颂百合、飞鸟们对苦难的无条件接受,进而获得无条件的快乐;如此努力让人不免疑心,这般投入,想说服的无非是自己。
相比较而言,更偏爱西蒙娜·薇依,一则她的文字更恳切自然,更主要的是,她对人们种种情感的接受尺度相当的大。她恐怕不会说让人类向百合、飞鸟学习,倒不是觉得有什么不对,而是人之为人,种种的挣扎、哭泣、矛盾、反复自然都是痛苦,但也带有神性,因为“上帝在场”,基督与我们同受苦楚。相比较“无条件的喜悦”,薇依更看重的似乎是在痛苦中如何找到有条件的平静。这是爱的秘密。
至于女演员的那篇文章,是把它作为艺术评论看的。
不知为什么,这篇文章让人牛头不对马嘴地想起了查尔斯·兰姆对另一位女演员的评论和私底下的爱慕。
克尔凯郭尔自己说是故意要逗逗女演员的丈夫。那位做丈夫的,哎,也不知怎么得罪了他。
在这篇文章中,克尔凯郭尔竭力宣称,一位女演员,只有过了三十岁才是真正的演员,才真正开始演艺事业。
这又让人疑心(疑心重重的读者啊),不过也无法不疑心,他高度赞颂的,是自己的同时代人。
人从很年轻的时候经过,往往就忘了自己那时的一切。完全忘了也就罢了,却又留下点朦胧的美好印象。岁月没让人们大彻大悟,找到答案,却很可能对自身之外的一切更加苛刻,几乎难以容忍。
于是,只有自己的幸福、喜好称之为幸福、喜好;只有自己的苦楚值得真正的悲伤——,只有自己的清醒为真正的、纯粹的清醒——,这真是让人惊警的一点。
这种尖锐的支点,在薇依,是“不幸与爱”,是“在期待之中”。在克尔凯郭尔这里,是“百合与飞鸟”。
只能说“似乎”和模糊的感受,因为不敢说看懂,也没有足够的理论根基去研讨基督教的神秘主义传统。
纯粹从文字论述的角度来讲,克尔凯郭尔的“百合与飞鸟”自始至终沉浸在一种激昂紧张的气氛中,赞颂百合、飞鸟们对苦难的无条件接受,进而获得无条件的快乐;如此努力让人不免疑心,这般投入,想说服的无非是自己。
相比较而言,更偏爱西蒙娜·薇依,一则她的文字更恳切自然,更主要的是,她对人们种种情感的接受尺度相当的大。她恐怕不会说让人类向百合、飞鸟学习,倒不是觉得有什么不对,而是人之为人,种种的挣扎、哭泣、矛盾、反复自然都是痛苦,但也带有神性,因为“上帝在场”,基督与我们同受苦楚。相比较“无条件的喜悦”,薇依更看重的似乎是在痛苦中如何找到有条件的平静。这是爱的秘密。
至于女演员的那篇文章,是把它作为艺术评论看的。
不知为什么,这篇文章让人牛头不对马嘴地想起了查尔斯·兰姆对另一位女演员的评论和私底下的爱慕。
克尔凯郭尔自己说是故意要逗逗女演员的丈夫。那位做丈夫的,哎,也不知怎么得罪了他。
在这篇文章中,克尔凯郭尔竭力宣称,一位女演员,只有过了三十岁才是真正的演员,才真正开始演艺事业。
这又让人疑心(疑心重重的读者啊),不过也无法不疑心,他高度赞颂的,是自己的同时代人。
人从很年轻的时候经过,往往就忘了自己那时的一切。完全忘了也就罢了,却又留下点朦胧的美好印象。岁月没让人们大彻大悟,找到答案,却很可能对自身之外的一切更加苛刻,几乎难以容忍。
于是,只有自己的幸福、喜好称之为幸福、喜好;只有自己的苦楚值得真正的悲伤——,只有自己的清醒为真正的、纯粹的清醒——,这真是让人惊警的一点。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