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焦虑需要变思维——接受自己无法控制的事实,感受每一个当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前几天接到闺蜜的电话,在一个多小时的通话中,大多数时间闺蜜都在吐槽自己的儿子,吐槽学校的攀比风。那个原本懂事听话的孩子,自从读了高中后,竟然开始要求买一些品牌的衣服鞋子,甚至声称不是某某牌子就不穿。这可把闺蜜气得不轻。
闺蜜家属于典型的双职工家庭。夫妻二人拿着本就不高的工资,刨去每月的房贷和车贷,剩下的钱在维持家庭基本开销后,基本是所剩无几。用闺蜜的话说就是,将来要用钱的地方多着呢,怎么能乱花?儿子读大学、找工作、谈恋爱、娶媳妇哪一样少得了钱?
因此,闺蜜在听到孩子要买品牌服装时,第一想法就是不敢相信,紧接着就开始焦虑孩子是不是学坏了。追问了孩子才知道,原来是班上的同学都是一身名牌,再不济一件T恤也要一百多,孩子觉得自己身上几十块钱的T恤还穿了两年,实在是太寒酸,在同学们面前感觉抬不起头来。
其实,攀比风的盛行又何止于校园?若是你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攀比——孩子们比家长,家长们比孩子,年轻时愁工作,成年后为房子......
因为攀比,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再轻松。在这些攀比、较劲的背后,我们的内心充满了焦虑。
听着闺蜜的吐槽,想到前几日读的一本《焦虑星球笔记》,心中对焦虑的认知和感触又加深了一分。
曾为忧郁症所苦的马特·海格是英国畅销书作家,横跨文学、非文学与青少年小说。曾出版《我遇见了人类》《时光边缘的男人》等作品。其中《活下去的理由》一书中,对于受忧郁症所苦的心境直白的刻画,鼓舞了许多同处困境的读者,出版即登上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榜TOP1,被翻译成29国语言。
在《焦虑星球笔记》一书中,海格以同样的独特视角与笔调,触及更多人心底共同的问题:当世界脚步愈来愈快、压力已经成为日常,我们如何不至于跟着疯狂?书中每一篇文字,都翻出了现代人心底的困惑,字里行间的幽默与同理心,安抚我们焦躁疲累的心。
一、我们被生活裹挟着,不断更新自己的目标,总想着,好一点,再好一点。
随着暑假即将结束,家有学生娃的父母将检查作业的工作提上了日程。也因此,朋友圈可谓哀嚎遍地,各种暴走画面轮番上演。
这不,杭州一位宝妈督促10岁的女儿写作业,发现孩子的暑假作业竟一字未动,气得肝疼,让孩子出去反省,将孩子关在了门外。小区巡逻的保安见状在门外劝了2个多小时,无奈只能报警。谁想,警察叔叔过来劝解了半天依然无果。这位妈妈表示,孩子屡教不改,上学期连续一个月不写作业,自己不仅花钱让她去上培训班,而且每天还花大精力督促学习,真是操碎了心。这个暑假到现在竟然一个字没动,更是让人气得肝疼。最后这位妈妈说:“这孩子我教不好了,你们带走吧!”因为还要出警,最后警察只能先将小女孩带回警局安置。
好多家长在这条消息的评论区吐槽,有说自己督促孩子做作业时如何堵心如何生气,有说原来不是自己一家的孩子不省心。甚至有人调侃,看着自己还在吃奶的孩子,希望他能跳过辅导作业的那段年龄,直接上大学......
还记得孩子刚刚出生时,我们看着襁褓中的小婴儿,心里想着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别无所求。可是,慢慢地,看到别人家差不多大的孩子会走路了,会说话了,再看自己家话说不清,走路跌跌撞撞,心里就会冒出几分担忧和焦虑。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为了孩子有个好的未来,即便省吃俭用也心甘情愿将钱送给各种学前班和培训机构,那时,满心满眼盯着的是孩子的考试分数。当初抱着小小的他时发的愿,早就抛到了九霄云外。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不知何时提高了幸福必备条件,或者我们以为的幸福必备条件的门槛。我们被生活裹挟着,不断更新自己的目标,总想着,好一点,再好一点,你看别人都那样了,我怎么可以还这样呢?
生活中,令人焦虑的目标比比皆是,如影随形,比如:上学时看到别人的好成绩,就想,等考出好成绩就圆满了;等考上理想的大学就圆满了。工作时看着曾经的同学春风得意,想着,等找到满意的工作就圆满了;等升职加薪就圆满了。
看到别人身材好颜值高,就嚷嚷着减肥,各种护肤品涂起来,甚至还要去整容。看到别人住着宽敞的房子,咬咬牙,按揭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心里暗想:等还完房贷就圆满了。
有了孩子又会想: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期望一点点长大就圆满了。随着孩子的成长,又有了各种新的期望。
二、焦虑的诱因——为什我们会攀比,进而变得焦虑?
“我们很少意识到,我们最私密的想法和情感其实从根本上来讲,并不属于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思考所用的语言和图景本身并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是社会强加给我们的。”
——阿伦·沃茨《反主流文化的文化(文字记录编辑版)》
自从有了网络,一切变得简单便捷起来。想买什么一键就可以下单,想联系朋友只需一个电话,如果一个电话说不清,还可以发微信,发电子邮件。随着购物和联络的便捷,媒体资讯的获取也变得简单起来。
如此看来,我们的时间应该变得更多起来,可事实恰恰相反,每一天的时间像长了腿一般跑得贼快。好像什么都还没做,这一天就过去了。显然问题不是时间不够,而是我们被刺激去做的事情超载了。
比如,本来想着买一件衬衫,当你打开手机,看中一件素色的衬衫后,你又被那件看起来不错的格子衬衫吸引,觉得自己正缺一件那样的衬衫,而后你又看到了一件十分漂亮的长裙......就这样,不知不觉中,你为自己买了两件衬衫,三条裙子,甚至还有一堆各式各样的你认为非常需要的东西。只是,等收到快递时,却发现,其实有很多东西并不是你当初认为的那样非常需要。
“在时尚业,我们总是怂恿读者买用不着的东西,”英国版《时尚》杂志的时尚总监露辛达·钱伯斯说道,“读者其实不需要更多的手袋、衬衫或鞋。因此,我们得威逼利诱,变着法儿地哄他们没完没了地买买买。”
时尚杂志和网站以及社交媒体等贩卖的是一种超越、一种出口,一种逃避之道。首先让读者看不起自己,通过产生自卑感来进一步加重焦虑感,而后产生超越自我的想法,媒体贩卖给我们的理念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如果努力做别人,我们就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快乐是经济的死敌。我们的文化不断鼓励我们对自己略为不满。
我们太胖或太瘦,或太皮松肉垮;我们的房子太小,地段上没优势,学区也不是很好;我们衣服的质地,包包的品牌,车子的性能......“总感觉自己不够好”成了我们的一个弱点,各大企业挖空心思利用它赚钱。事实上,营销的整个目的似乎就是让我们对自己不满。
《优化营销,激活企业》的作者罗伯特·罗森塔尔曾在《快公司》杂志中写道:营销销人员要想成功,就必须从产品利益的角度——而不是从产品功能的角度——考虑问题。产品的利益往往离不开“心理因素”。恐惧、不安、犹疑往往是企业和机构百试不爽的法宝,他们毫无愧色地利用这类情绪,迫使消费者停下来思考,继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这三种情绪的威力太大了,只要利用得当,轻松秒杀竞争对手不是问题”。
对于营销大师来说,营销成功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可以只问目的,不问手段,更加不会考虑让受众无缘无故地焦虑会带来什么样的广泛影响。
但有的广告即使没有过度煽动我们的恐惧情绪,也一样会对我们的心理产生不利影响。如果被贩卖“穿这条裤子就能让你气度不凡”的念头,我们就会潜意识地感觉到必须获得和保持这种不凡气度的压力。
只是,物欲很难满足,我们花大价钱买到了心爱的东西之后获得的往往是心情低落,而后我们渴望得到更多,就这样一直恶性循环下去。这个社会鼓励我们渴望只会让我们渴望更多的东西。
三、摆脱焦虑从转变思维开始——接受自己无法控制的事实,感受每一个当下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中写道:有多少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投身于大企业从事各种劳心劳力的工作,发警要努力赚钱,一定在35岁功成身退追求自己真正的爱好!可等他们到了35岁,却发现自己不仅背负着巨额房贷,还要供子女上学,养郊区的大房子,每家至少要两辆车。他们亦深信,如果没有高端红酒和昂贵的出国旅行,人生就毫无价值。那此时他们该怎么办?重回过去刀耕火种吗?当然不可能,他们会加倍努力,继续做牛做马,直到永远。
经过潜移默化,我们习惯于向往未来,“拥抱”未来,“放下”过去。消费主义的核心便是鼓励我们“看着锅里”,而非“吃着碗里”。我们不喜欢活在当下。在后天的训练下,我们习惯于活在别处——未来。
万物皆不够,似乎成了人们当下的一种通病。摆脱焦虑最根本的方法是转变思维——告诉自己:你应有尽有,一无所缺。
不要让任何人、任何事让你觉得你还不够。不要让任何人、任何事让你觉得,你必须成就更多才能被认可。喜欢当下的一切,不再憧憬幻想中的目标和终点线。
焦虑是一个能自我循环的怪圈。若是你有焦虑症,那你的焦虑就成为一个充诉着绝望情绪的反馈回路。要想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唯一的方法就是停止“元担心”,即停止担心自己会担心的一切问题和想法。这几乎不可能。
在《焦虑星球笔记》中,马特·海格依据自己的治愈过程,提出了一个有效方法——找到一个反向回路,即接受自己处于无法接受的状态,渐渐适应自己的种种不适,接受自己无法控制的事实。
如果我们自卑于自己的外表,我们必须解决的有时应该是这种自卑感,而不是真正的外貌问题。要想改变现状,你首先得接受现状。这个世界总在蛊惑我们不要接受自己。在她的煽动之下,我们渴望变得更富裕、更迷人、更苗条、更快乐。于是,我们陷入无止境的欲望之中,不停变换着自己的目标和期望。
就像前文中提到的对孩子的要求,以及自己成长中的各种自以为可以圆满的目标。我们在索求中越发地无法接受自己。殊不知,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接受自己,接受并不完美的一切和无法达成圆满的痛苦。接受不是为了认命,而是为了释放。如此,我们便可以一点一点地释放痛苦,让它重归这个充满了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世界。
四、摆脱焦虑,开始新生的几点简单建议
这个社会鼓励我们买买买获得快乐。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越来越多的东西,我们不断追求更新鲜、更优质、更高级的东西。只是,无论我们买了多少东西,或是取得了多少成就,得到的满足感都只能维持一时。
就像马特·海格在笔记中写的那般,有一百件玩具的孩子把玩每一件新玩具的时间就会越来越短。试想,如果你准备度假,这次行程的价格是上次的十倍,那你可以享受到上次十倍的快乐吗?如果你看手机刷资讯的时间比昨天多十倍,那你会比昨天多长十倍的知识吗?回答是否定的!就好比你在工作上多花两倍时间,你完成的工作却不见得多两倍。
我们总是习惯渴望更多。整个社会都渴望更多。可我们只有一个星球,一个资源有限的星球。在这个星球上也只有一个你。你的资源、时间,也同样有限。所以,在你没完没了地渴望更多时,不妨问问自己: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在不停地追逐中,我到底获得了多少额外的快乐?这么多东西真的都是我所需要的吗?如果能珍惜手中已有的一切,我会不会更快乐?
在《焦虑星球笔记》中,对于开始新生,马特·海格给了我们几点简单的建议:
1、唤醒意识。意识到你玩手机的时间;意识到新闻也会扰乱心神;意识到你正在经历的一切。唤醒意识即解决方案。只要意识到自己的手正放在热炉子上,你就能把手移开。只要意
识到现代生活中潜伏着看不见的鲨鱼,你就能设法远离它们。
2、完整。你就是你,并且这世上只有一个你。因此,不要和别人比,更不要用他们的意见来评判自己。
3、这个世界真实客观,但你的世界却相当主观。改换一下视角就能改变你的星球,甚至还能改变你的生活。有一条多元宇宙理论认为,我们每做一个决策,就会创造一个全新的宇宙。有时,你只需少看手机十次,就能进入一个更美好的宇宙。
4、少即是多。生活在一个过载的星球上,我们的大脑势必也会过载。一切越多烦恼越多。不妨简化你的生活,将那些多余的杂物通通拿走。
5、你已知晓什么最重要。显然,最重要的东西是一旦失去后你会无比怀念的东西。你应尽可能地在这些事物上多花时间。它们可以是人物、地点、书籍、美食、体验等。有时要想多体验它们带给你的快乐,你就必须削减其他的东西。你必须挣脱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