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总会掺点水

这两天看北岛的《时间的玫瑰》,看了一半之后觉得有点掺水,于是去翻后记,于是释然,书是给《收获》写的专栏汇编。每每在此时怀念一个叫王小波的人,不为他那小说或是旁的,只为他当年专栏水平大体能延续不坠。
文章是9个外国诗人的作品欣赏、翻译技术探讨和个人简历。我不满的有2点,1是北岛到处抄资料、做传记摘录而缺乏节制,可以一笔交代的背景非要凑字数,在特拉克尔一节中,愣是拿出2页纸写了一个一战前的欧洲局势分析,把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故事讲了一遍。当然,如果他是一写散文的,就不挑这个毛病了。2是作品解读的时候,采用所谓的新批评派的细读方法,同样缺乏节制,让人看后不知诗歌欣赏与心理分析的释梦有何区别。解释诗是很不好做的事,费力不讨好。3是对翻译技巧的讨论,频频选择非英语诗人的作品,比如西班牙的、俄罗斯的、德国的,而他自己只能通过英译本转译,拿懂原文的译者的翻译和自己从英译本转译来的进行对比,或者是在前辈翻译的基础上把几个词改换成更有诗意的,来证明他比其他人善于翻译。无论结论是否公允,都不够严谨,难说是严格的翻译上的学术探讨。联想到此前看到的施蛰存谈他与傅雷翻译理念的差别之大,更觉虽作者自己多次声明意在唤起翻译界健康的批评风气,但如此探讨难免走样,其中水深水浅并非诗人自负的态度可以马虎过去的。做人要厚道。
一首诗有几个译本实属正常,至少我无从判断,对里尔克《秋日》的翻译,北岛的水平比冯至的高明。而对里尔克的整体评价,也让人觉得北岛对自己竟然沦落到要写里尔克的评论而忿忿不平,或者不是他自己为了勉强凑个专栏的数目才把人家捎带上,而是《收获》的编辑硬派给他的活。直写到最后的第10小节他才肯原谅自己,愿意对此前对里尔克的偏激看法做出修正。诗人是够率性的。
看得人想放下它,直接找本诗集来读算了。
顺便说一句,书籍装潢得没品位,壳又硬,跟一磨砂玻璃的茶几似的。
文章是9个外国诗人的作品欣赏、翻译技术探讨和个人简历。我不满的有2点,1是北岛到处抄资料、做传记摘录而缺乏节制,可以一笔交代的背景非要凑字数,在特拉克尔一节中,愣是拿出2页纸写了一个一战前的欧洲局势分析,把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故事讲了一遍。当然,如果他是一写散文的,就不挑这个毛病了。2是作品解读的时候,采用所谓的新批评派的细读方法,同样缺乏节制,让人看后不知诗歌欣赏与心理分析的释梦有何区别。解释诗是很不好做的事,费力不讨好。3是对翻译技巧的讨论,频频选择非英语诗人的作品,比如西班牙的、俄罗斯的、德国的,而他自己只能通过英译本转译,拿懂原文的译者的翻译和自己从英译本转译来的进行对比,或者是在前辈翻译的基础上把几个词改换成更有诗意的,来证明他比其他人善于翻译。无论结论是否公允,都不够严谨,难说是严格的翻译上的学术探讨。联想到此前看到的施蛰存谈他与傅雷翻译理念的差别之大,更觉虽作者自己多次声明意在唤起翻译界健康的批评风气,但如此探讨难免走样,其中水深水浅并非诗人自负的态度可以马虎过去的。做人要厚道。
一首诗有几个译本实属正常,至少我无从判断,对里尔克《秋日》的翻译,北岛的水平比冯至的高明。而对里尔克的整体评价,也让人觉得北岛对自己竟然沦落到要写里尔克的评论而忿忿不平,或者不是他自己为了勉强凑个专栏的数目才把人家捎带上,而是《收获》的编辑硬派给他的活。直写到最后的第10小节他才肯原谅自己,愿意对此前对里尔克的偏激看法做出修正。诗人是够率性的。
看得人想放下它,直接找本诗集来读算了。
顺便说一句,书籍装潢得没品位,壳又硬,跟一磨砂玻璃的茶几似的。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