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三宝:道路、上水道和下水道
罗马帝国的基础设施并没有因为罗马帝国的消亡而烟消云散,在现代的罗马,我们依然可以看到2000多年前的罗马人留下的痕迹。除了建筑遗迹,罗马人的道路、水道直到今天依旧发挥着作用。
在这部15卷的《罗马人的故事》里,第十卷是关于罗马帝国的基础设施的。虽然罗马人的硬件基础设施涵盖了道路、桥梁、水道、港口、神庙、会堂、广场、剧场、竞技场、公共浴场、自来水等设施;软件基础设施包括:安全保障、税制、医疗、教育、邮政、货币等等,盐野七上并没有事无巨细,在这本书的内容聚焦在罗马大道、桥梁和水道、医疗和教育五个方面。透过这几方面我们可以了解罗马人的治国理念,罗马人是如何实现一个统治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国家的安定和发展。
这本书还可以当作意大利旅行的参考手册,寻找一些那些不为人知的古迹。
在现代的罗马,当你行驶在意大利国道上,可曾想过,也许你行驶的这条路是2000多年前的罗马人修的大道。现代人在上面铺上里沥青,摇身一变成了国道。
这是现代的意大利7号国道,它的前身是阿皮亚大道——公元前312年罗马修的第一条大道。除了被认定为历史古迹的路段,阿皮亚大道全部被铺上沥青,成为了国道7号线,到终点布林迪西的540公里至今仍在使用。
同样,在现代的罗马,你可以依然可以看到整日哗哗流水的水道口,他们是饮水口或者喷泉,这些水来自罗马帝国时期修建的维哥水道。
基础设施之父——罗马
基础设施的英文“infrastructure”这个词本身就是现代产生的一个合成词,它由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中表示“下层”或“基础”之意的“infra”和表示“结构”或“修建”之意的“structura”组合而成。英文以外的其他语言也只是发音略有不同而已。例如,最接近拉丁语的意大利语中,将之称为“infrastruttura”。总之,词源都是拉丁语,这本身便是罗马人乃“基础设施之父”的一个最好证明,所以完全有理由专门给这个主题奉献单独的一卷。
罗马人被后世广为称赞的有三项杰作:街道、上水道和下水道。
罗马大道的样子
200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阿皮亚古道是一个保持政治上一贯性的国家灭亡后长期无人管理、路石磨损、满地尘土,甚至杂草丛生、路面颠簸不平的罗马大道。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误以为这就是当初的罗马大道。
罗马的标准大道是什么样子?
罗马大道的车道宽4米的双向车道,两侧各有3米的人行道,车道两侧有排水沟。
“罗马人之所以采用这些修建道路的方法,是因为他们认为道路应该是为了让人们尽可能快地到达目的地。既然如此,对于罗马人来说,区分人行道和车道乃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因为如果人行道和车道不分,由于要避让行人,就会失去修建道路是为了让马和马车全速驰骋的意义。在中间的车道上大摇大摆地前进的,只有通常排成三列纵队行进的军团兵。”
罗马人从公元前312年修建罗马大道,到公元2世纪的500年时间里,在帝国的国土上(包括行省)修建了长达8万公里的干道,以及7万公里的支线,总计15万公里的道路。真正实现了条条大路通罗马。
罗马人把这些干道称为“公路”。按照罗马人的观点,既然称为“公共的道路”,就意味着是国家负责的工作。,从名字我们可以看出罗马人的公共服务意识。尽管这些公路修建时时出于军事目的,但是最终确成了联通帝国的大动脉,促进了罗马本土和被征服地区的交流和物资流通。
罗马的水道
罗马人的水道同样是从公元前312年开始修建,到538年由于蛮族入侵不得不废弃使用,使用是时间经800多年。
2000多年的罗马市民就可以用上自来水,这种自来水不像我们现在的自来水,要打开龙头才会出水。公共水槽是从雕刻成兽首的流出,日夜不停流淌。根据考古,罗马人从家里出发,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公共水槽,免费取水,意大利人叫小喷泉。
公元前312年,罗马开始修建水道的时候,罗马并不缺水,跟其它民族一样使用饮用泉水、井水或者溪水。所以说罗马大道的修建处于军事目的,水道则完全是为人民服务,为罗马人提供了卫生健康的生活环境。
罗马的供水系统由三部分组成:水道、蓄水池、市内管道,最后到用水终端,供应包括公共水槽、私人住宅、皇帝用水、喷泉、大浴场、手工作坊(相当于工业用水)等等用水,终端的供水24小时流淌。
遗憾的是,罗马水道在公元538年因抵御蛮族遭到破坏,有10条水道(除了图拉真水道)一直处于停用状态。图拉真水道没有被弃用是因为在梵蒂冈附近,在基督教统治时代专供教廷使用,改名为保罗水道。但是古罗马的水道跟大道一样,并没有烟消云散,有两条水道被恢复使用至今。一条是马西亚水道,538年蛮族入侵停用,1870年恢复使用,跟古罗马时代不同的是,马西亚水道不再是24小时不停流淌,而是需要拧开水龙头的现代方式,因为不再是流淌的水,所以水中加了消毒剂。另一条是维哥水道,在文艺复兴时重新启用,现在一直给市中心供水,罗马市区位数众多的喷泉几乎全部使用这条水道的水,同时许多种整日哗哗流水的水道口也是有维哥水道供应。
罗马的水道和道路一样,遍布帝国各个角落。中国古代虽然有个别城市会有上下水道,但是没有形成规模。城市主要依靠地下水井和水车,蓄水池等等。
几点感悟:
罗马公共事业的宗旨是:坚固、耐用、功能好且美观。完全体现了罗马人的使用主义。
罗马的公共事业并非只在罗马本土进行,而是在整个帝国进行。罗马本土的第一条大道阿皮亚大道和第一条水道阿皮亚水道成了整个帝国道路和水道的建设标准。今天我们还能在北非、欧洲见到罗马帝国时代的基础设施遗迹。由此可见罗马帝国的治理行省的理念:同化被征服者,以罗马为标准建立城市。本土和行省不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而是一个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共同体。
如果国家没有维护的意愿和能力维护,无论基础设施多么完善,最终的结局都是废弃。罗马的基础设施能一直从共和时代延续到帝王时代,说明罗马执政的持续、连贯性和一致性,并不因为帝王的更迭而出现断层。罗马人能够坚持统一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这种持续性是最可贵的。一位现代的研究人员曾写道:“只有保持政治上一贯性的国家,才可能有健全的路政管理。”
只有保证国家的稳定,才能搞好基础设施的建设。罗马帝国突飞猛进得基础建设时代都是国家安定时期,在布匿战争和内乱时期,根本不可能搞基础建设。想想我们现在的高速公路、高铁,5G, 我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
与道路和水道不同,罗马帝国繁荣时期的教育和医疗都是私营,在经济衰退期变成了国营,令人深思。
读完第十卷,看着古罗马大道、水道、大浴场从帝国的繁华到基督时代的落寞;医疗、教育体制有私营变为国营,罗马帝国逐渐走向终结。不得不说,读完这一卷,我更想知道,到底罗马帝国为何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