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认真写的历史

在某个“左翼”的公众号上看到了这本书的推荐,引述了在1960年5月初毛主席与熊向晖的一段对话:
熊:唯物史观并不否定杰出的领导人的作用。
毛主席:这是半截子唯物史观。领导人和人民不能分开,而是人民的一部分。“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其中包括了你们,也包括了我。如果离开人民,做官当老爷,那就不能包括。领导人和人民也不能等量齐观。今天我向拉丁美洲朋友讲了,你在稿子上也写了,“人民是决定的因素”,就应当突出“决定的因素”,不应当突出“非决定的因素”。就是说,应当突出人民,绝不要突出个人。
毛主席三两句话,就把伟大人物和人民群众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和两者之间的相互辩证关系概括的清清楚楚。他唯一认可的四个伟大称号——“伟大革命导师”,此时此刻,这个形象仍然是如此的鲜活。周总理说过,在毛主席跟前,我们都是小学生。有一本《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专门论述了这个辩证关系,由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最早在俄国和欧洲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著名活动家普汉列诺夫所著。
书内主要包括熊向晖已经发表的文章,党史部门摊派的部分“作业”,女儿熊蕾,熊的好友写熊向晖传奇经历的一些文章。其中有篇文章论述了一个问题,有人质疑胡宗南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对熊向晖如此信任如此优待,熊为什么还要为共产党服务,进而从个人道德角度对熊进行大批判,贴上不识好歹的大叛徒标签。其实不然,退一万步讲,熊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何况熊向晖信仰共产主义在先,卧底国民党在后,何来道德瑕疵和叛徒标签?
外交方面,主要和熊担任的外交职务有关系的工作,包括:
1954年日内瓦会议外交斗争经过。
1955年“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及其后续的外交斗争,颇有些今日“港独”闹剧的斗争场面。
1969年带领受“二月逆流”影响丢了工作的四位老帅(陈毅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完成毛主席交代的外交作业:分析研判美苏争霸的国际局势,探索在外交上与美国取得联系,在国际外交关系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毛主席周恩来提供决策依据,而他们所能参考的资料仅有今日已公开发行的报纸《参考消息》。
1970年,埃德加·斯诺访华的前前后后,主要用一篇已发表过的文章,驳斥了一个很有市场的说法,毛主席从未说过他是一个拿着破伞云游四方的和尚。
1972年之后,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与尼克松会谈,中国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合法席位,中美乒乓外交的决策过程,蒙哥马利访华时与毛泽东的会谈(涉及接班人问题),九一三事件等等,熊向晖都是亲历者。
第二届亚非会议的搁浅,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与熊向晖的交涉谈话,堪称经典,尼雷尔的能力水平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钦佩,他如此评价说:坦桑尼亚是小国,弱国,但领导人未必小未必弱。对亚非会议,他的视野硬是比我们大,他的见解硬是比我们强。周恩来让外交大使传话,并让熊向晖向坦桑尼亚驻英国高专再次转达以下意思:对他的周密考虑表示钦佩,对他的正确主张表示敬意,对他提出的批评表示接受和感谢,请他今后多提宝贵意见。
熊向晖曾在清华大学念书学习,自身文化水平高,年轻时就“深受胡长官赏识”,读书写作条理清晰,用词考究,引经据典都注明出处,凡是能搞清楚来源的,他都互相引证,他本人就几乎是最后的历史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