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之事,不拘一格
读过了大部头的袁行霈等人的《中国文学史》,百万字的著作才觉得初步梳理了中国文学的脉络逻辑。因此原本对这本六万字的介绍并不抱太大希望,只是作“通识”想再重温一些重要事件与人物。但是当真正阅读之后,才发觉大有洞天。这本六万字的著作,我读了十几个小时,因为其言浅意深,信手拈来的笔触下,是对中国文学的宏观认知。 但是,作为“他者”视角的写作,其中当然有些讹误,在阅读时应该注意到。但是正因为视角与思维的不同,让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能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拥有更加客观与独特的理解,这是自己在阅读本国学者著作时很少能获得的。因此,开卷有益,这本书我本想给满分,但是因为作者理解的讹误可以说的外国学者对中国文化的固有误解和错误认知,因此扣除一分吧,希望外国学者也能更客观的面对中国文化。
作者对西游的认识,或许超出了传统中国读者与学者的固有判断,可以借鉴。另外,学问之事,亦大抵如此,不拘一格。比如《明代四大名著》一章,谈到象征,或许可以当做隐喻理解:“如果把《西游记》当作一部象征性的小说,那么玄奘就是求道者,悟空是他的心智,白龙马是他的意志,八戒是他的生理欲望,沙僧是他与大地的联系。取经之路代表心智的修行,作品中的危难与妖怪代表遮蔽顿悟之光的种种扭曲的幻象。”
© 本文版权归作者 鸡蛋灌饼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