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的通俗演义与硬核科普

摘取作者对每位画家代表作的诠释,并与本家原作进行对比
拉斯科洞穴
旧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15000-前13000年)的壁画及刻遗迹,被称作“史前的西斯廷教堂”
令人惊奇之处,在于其绘画笔触的准确和自然,绘制这些杰作的史前人思想远比我们设想的更为先进成熟。


莱奥那多·达芬奇
文艺复兴的最高成就
他最早的作品包括《天使报喜》(1472—1475)和《三来王朝》(1481—1482),其间呈现的风格,显示出他即将放弃强调造型的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风格格,转而选择种更具绘画性的风精,通过“晕涂”技法,把光和影融为一体。

《天使报喜》
1482年,定居米兰,任官廷工程师,因此有机会钻研建筑学、机械学、物理、解剖学、地理学、植物学以及城市规划学方面的知识,并编写了《大西洋古抄本》。
达芬奇在米兰创作了一些重要作品:例如《抱银鼬的女子》(1488-1490)、《岩间圣母》(1483-1486)以及最为重要的、绘制于圣玛利亚感恩修道院餐厅的《最后的晚餐》(1494-1498)

《抱银鼬的女子》光影对比

《岩间圣母》金字塔构图暗示与象征


《最后的晚餐》透视法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
雕塑家、国家建筑师、诗人
早年的学徒时代结東后,他于1496年定居罗马,并受委托创作《哀悼基督》(1407—1499)(在这件雕塑中,米开朗基罗重拾北方肖像学中的一个创作主题,将它与立体造型结合在一起,使其完美符合文艺复兴的美学理想统一、和谐,完美)

《哀悼基督》
1501年,回到罗伦之后他接到委托,创作《大卫》(1501—1504),《大卫》解剖学上的精准性是大师对古典文化的一种重新诠,通过予大卫脸庞旺盛的生命力,米开朗基罗亦表达了一种入文主义价值观、——人类是其自自身命运的主宰。

《大卫》
1504至1512年间,受教皇尤里乌斯二世的委托,米开朗基罗为西斯廷教堂创作了壁画画、在其中中描绘了上帝将律法石板传授给摩西之前的人类史,大师以这样的方式给我们讲述了《创世纪》的故事。


《创世纪》
1536年,他将《最后的审判》画在西斯廷教堂的后侧墙壁上

《最后的审判》
1547年,教皇保罗三世任命米开朗基罗为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师,他参与了教堂半圆形后殿的建造工作。不过,等到整个工程最终完成时,米开朗基罗早已于1564年在罗马突然离世。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
德国,受腓特烈三世委托进行创作
1495年,丢勒踏上了第一次意大利之旅,近距离地观摩了乔托、拉斐尔和达芬奇的作品。与这些作品的接触不可否认地对丢勒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丢勒的兔子

自画像始祖
老彼得·布鲁盖尔
生平缺少文献资料
最重要的作品《巴别塔》。描述上帝半途中止了巴别塔的建造,并将混乱散播于人间的情景。在画中能看到古罗马建筑的影响:拱门与其他建筑元素都让人联想到古罗马斗兽场。多年来,对这幅画的解读一直充满分歧。一些专家认为它描述了人类的疯狂,另一些专家则认为,它是对人类进步的一种信心,是一种乐观主义的赞美。


《巴别塔》
彼得·保罗·鲁本斯
巴洛克美术的领导者
艺术生涯的头几年,鲁本斯完成了若干作品,如《帕尔纳斯山》、《原罪》以及《阿玛戎之战》

《阿玛戎之战》
在意大利期间创作了《天使环绕的荣圣母》.《圣格里高利圣毛罗,圣帕皮亚诺和圣多米著拉》,《涅柔斯和阿喀琉斯》。这些作品中的人物体形庞大,富有活力,预示着巴洛克式艺术运动即将到来。
光源位于顶部,这赋子他作品的景深一种无限深远的感觉。

《涅柔斯和阿喀琉斯》
1608年,鲁本斯回到家乡安特卫普,并立即大获成功。由于跟天主教的关系越来越亲近,鲁本斯的风格也在发生变化。他更多地使用冷色调强调人物的英雄气质及提升造型感,体现了他在罗马钻研、临事的古希腊雕塑风格,肖像画也是鲁本斯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鲁本斯的肖像画庄严又不失正式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整个17世纪肖像画派的典范。
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凯兹
巴洛克时期的著名肖像画家,活跃在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的官廷。
1620至1630年间,委拉斯凯兹的创作愈发具有现实主义特征,如《三王来朝》或《以马忤斯路上的门徒》,在塞维利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622年称为宫廷画家,专门为王室绘制肖像,并有机会结识像鲁本斯这样的出色画家。
1656年创作的那幅著名的《官娥》中,委拉斯凯兹与皇室家庭一同入画,画面做了一个独特而技巧娴熟的空间游戏(国王夫妇在画面之外,置身在想想象中的观看者旁,被反射在画面深处的境中)。尽管其天赋受到广泛认可,与同时代形象艺术相比,委拉斯凯兹创作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仅仅在印象派那里得到了传承,因为后者使用的绘画技法与他后期使用的相类似。

埃尔·格列柯(多梅尼克·塞奥托科普洛斯)
著名画家、雕塑家、建筑师,格列柯接受的是拜占庭画派的教育,后来,他获得机会进入提香的画室工作,在那里,他受到了丁托列托的帕尔米贾尼诺以及威尼斯矫饰主义画家的影响。他先后在佛罗伦萨和罗马生活了一段时间,而后于1576年来到西班牙,任腓力二世的宫廷画师,为君主描绘他的基督国家。
观格列柯的画中人物,我们会发现画中的色彩搭配并不和情理,而且人物形状是拉长的,不符合任何一种透视法,加之每个好景似乎都笼罩着一层青白光线下的冷暗色调。因此,有人甚至猜测格列柯患有某种散光,不能准确无误地观察世界。
格列柯最著名名的作品是《基督脱衣》、《基督受洗》以及《基督复活》。他的晚期作品体现了饱受折磨的灵魂,与一种更加扭曲的美学。

伦勃朗·哈提曼松·凡·莱茵
运用卡拉瓦乔所发明的明暗对比法,他在描绘最具戏剧性和现实感的场最的同时时、成功地避免了同时代人的通病一死板的形式主义。最高艺术成就是1641年创作的《夜巡》

杨·维米尔
荷兰画家,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
作品中大量细节和光影效果得益于巴洛克时期的“暗箱”技术

作品似乎比本人有名

《倒牛奶的女仆》1685年


《油画寓言》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