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渔,善莫大焉——读《人类学入门: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一、前言
笔者自对人类学这一学科感兴趣起,便四处搜罗相关读物,很早便在诸多前辈的推荐书单里看到了本文将要评述的这本书——《人类学入门》。可惜,在先翻过几本正经教材(如国内的《人类学概论》、国外的《人性之窗》《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等)后,再面对这本《入门》,顿生骄傲自满之心:我都看了这些教材了,人类学的基本内容心里也有数了,再读《入门》,意义不大吧?于是便一直忽视了这本书。
直到备考人类学期间,随着专业领域内阅读的逐步深入,困扰我的问题越来越多:人类学理论史上这些说话高深莫测、学养极高的大家们,他们各自的理论到底都是些什么意思?这些理论到底都关注了哪些问题,又没有关注哪些问题?如果他们关注的问题其实不一样,那他们的理论主张之间还能直接比较吗?我要如何在比较中看到理论脉络的发展呢?我自己又该怎么样整理他们的学术思想遗产,变成对我的考试、我今后的知识理解有益处的养分呢?最重要的是,如果让我和他们一起对同一问题作答,我能否产生自己的回答思路?还是说,我可能连那个问题本身都无法把握清楚?
一连串的问题让我陷入恐慌。这种恐慌,大概就和我作为路痴,一旦没有导航、身边没有人陪同就会立刻陷入的那种恐慌一样——面对外部世界,我不知道目的地在哪,更不知该如何前往,哪怕我很熟悉周遭的每一栋建筑的大小、颜色,但我依旧会迷路。我知道族群和族群理论,我知道亲属、婚姻、继嗣制度类型和分布,我知道生计模式的发展进程,我也知道万物有灵、交感巫术、通过仪式,我还知道从进化论、历史特殊论到结构、象征和阐释人类学的脉络。但我真正“学会”了什么吗?好像没有。我只是“学到”了一些名词、概念、事实和理论,我能模糊地复述,倘若下点功夫我还能背诵。但是,“学到”与“学会”之间,还有很大一段差距。
而这本书,便是试图让读者“学会”人类学的一次努力。直接以11个“核心问题”及其各自的细节入手,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明白其他教材中所学到的现成的理论、知识分别是在回答什么问题,也能促使读者在生活和见闻中以人类学的方式发问并知道如何作答。于笔者而言,本书则成功将我在人类学知识森林里第一次迷路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送了我一个罗盘,至少能弄明白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了,今后想去哪儿也不至于迈不开步。此种意义,恰如作者约翰·奥莫亨德罗在本书前言的第一个小标题:“授人以渔”,实乃善莫大焉。
二、关于人类学的11个问题
通过本书,作者试图用11个问题,来为人类学一两百年的学术成果提纲挈领。当然,也许正如作者在书末结语里所说,可能各位读者的老师会在其中增加几个,或是减少几个,但大致不会有太大出入。
首先,需要讨论和界定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文化,即作者所说的“概念性问题”。很多时候,不同人类学家之间的争执,便是从这个概念性问题上开始的,但与此同时,他们各自独特的理论建树,也正是从这里扎根。作为学生、读者,我们或许还不着急去维护或者创造某一种关于文化的严格定义,没必要为了众多“文化是什么”的定义中的其中一个去花费太多脑筋,但我们仍需要掌握一些文化基本的特征,这是后续其他问题的基础(如文化的可变迁性是历时性研究或“时间性问题”的前提、文化的符号性是“阐释性问题”的前提等等);同时也要务必明白一些误区即“文化不是什么”,以免对研究对象产生有偏差或者过于狭隘、绝对的理解。
其次,当我们大致摸索出了研究对象,我该如何研究它呢?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自然性问题”,但我想对于国人而言直接称其为“方法论问题”也许更易理解。也许,面对“何种方法”的问题,对人类学略知一二的朋友们都能给出诸如田野调查、参与观察等答案,但作者仍然进一步追问“为什么是这种方法”并作出了回答。从自然观察法到实验科学法的对比,到田野调查的内在要求、关于干预和干扰的考虑,直至对人类学“科学与人文之争”的表态(作者认为“也许我们没必要表面立场”,且十分圆滑,“写研究经费申请时就非常具有科学性……但依据论文写出的作品同时也具有人文性”),逐步深挖和上升,读罢有醍醐灌顶之感。
接着,便是作者所说的“整体性问题”“比较性问题”和“时间性问题”。这三者皆是在文化内部,即观念与实践本身的层面进行的发问(不过整体性问题中“文化的整体图像”里仍然包括了不属于人类观念实践范畴但作为基底的生物-物理环境)用通俗的问句表达出来,则是:
1.这种观念和实践的背景是怎样的,与其他观念实践有怎样的联系?
2.这种观念和实践与其他社会是否存在异同,如何解释异同?
3.这种观念和实践在过去和未来怎样变迁,如何解释变迁?
其中,对整体性问题的探究是后两个问题能够得到有效回答的基础。对于某种观念和实践,只有放入其文化背景这一全局中,才能看到其更清晰、完整的地位和意义,后续的研究才不至于管中窥豹、一叶障目,比较性问题就能避免胡乱对比,时间性问题亦能避免随意猜测。对于这三个问题涉及的很多具体思考方法,作者给出了许多十分有价值的介绍,例如整体性联系的类型有哪些、比较研究的思路如何进行、如何预测未来的文化变迁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了,读者可在书中自行探索。
然后是所谓的“生物-文化性问题”和“社会-结构性”问题。根据我对作者意图的揣测和归纳,作者在这两章其实都是在探讨文化与广义上的“环境”互动的问题,即文化与各类外部要素之间的关系。不妨做个对比:
1.前者的问句形式是:“人类生物性及生理环境是如何塑造观念与实践(即文化)的,文化(观念与实践)又是如何反过来塑造了人类生物性与生理环境?”
2.后者的问句形式则是:“哪些社会结构、会如何影响人们的实践和观念(即文化),而人们的观念和实践(即文化)反过来如何创造、破坏、改变或增强了哪些社会结构?”
不难看出,这两个问句的句式是相同的,都在试图探寻某类要素与“文化”之间互相影响和回应的关系,都是“作用与反作用”的问题。于前者,这类要素是“人类生物性与生理、自然环境”,于后者,这类要素则是“社会组织与结构”。前者自然能看作是“文化外部的环境”(哪怕人类生物性源自人类本身,但如果把人类文化看作一个集合,那么人类生物性显然在这个集合之外),而后者“社会结构”是否能归入广义上的“环境”或是所谓的“社会环境”则还有待斟酌——毕竟社会结构有时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社会组织既是“因人们在事件中乃至事故中向前推进时所提出的临时解决方案而产生的群体”(书中原文),也可能在该群体的文化成型前便早已形成。为了解决这个区分和统一问题,我们不妨把能够影响社会结构生成、变化的那些实践和观念看作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把每一个时空切面的、静态的社会结构看作是文化外部的、广义的“环境”要素之一,如此便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原有的“文化-广义的环境”这一思路了。
最后,是四个近几十年人类学领域最流行、最前沿、批判性最强的问题:“阐释性问题”“反身性问题”“相对性问题”和“对话性问题”。阐释性问题意图探寻各种观念和实践的“意义”;而反身性问题和相对性问题马上就来质疑和挑战先前获得的“意义”并发现漏洞;最终,对话性问题则是试图弥补这些漏洞的手段。其中作者不乏细致而深入的讲述,尤其是在反身性和相对性问题中,有很多其他教材未提及的具体细节,如对相对主义三个层次的辨析等等,对初学人类学的学生有指点迷津之效,在此也不做详述了。
三、人类学话题以外的评价
如果要说本书最大的一个优点,那必然是前文描述的这种“问题体系”了。通过一组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核心问题,作者将学科基础知识自然而然地引述出来,这种问题导向的写作和教学方式无疑能够给读者和学生更多的刺激。在笔者微薄的阅读积累中,有一本书与之类似:《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同样也是通过对一系列核心问题的介绍以及对应细节问题的严谨追问,让读者非常清晰地掌握了哲学家们几千年来思考的到底是哪些问题、做出了哪些回答,以及帮助读者能够探索出自己的哲学论证。
除此之外,作者还生怕学生们理解不了那些抽象的问题和思路,自始至终都在结合自己的田野经历举出各种实例,甚至全书的章节安排都是以作者本人在田野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为顺序而串联起来的。在书末结语里,作者为了让读者彻底明白读罢全书后该如何实操,还以“作为文化产物的手机”为主题,应用了之前的问题体系,进行了非常细致的人类学思考,以此为一个“学以致用”的例子。
不仅如此,本书还很适合你我这些并非天才的普通学生使用——每一个章节都贴心地设计了开头的综述和末尾的小结,内容引入和归纳都非常流畅、完备、简洁,像是一位苦口婆心的老先生给学生开小灶,前有铺垫,后有总结,循循善诱,使我大受其用,且不能不心怀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