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农业,旧矿寻新宝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改造传统农业》的作者舒尔茨在书中论证了农业可以使穷国实现经济增长,其方法在于将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完成两者之间转化的关键是“新的生产要素”。然而“新的生产要素”需要配合使用的“人”具有一定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来源在于教育和培训,那么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也就是提升其文化程度和身体素质至关重要。作者在书中解释了为什么传统农业投资收益率低而现代农业的投资收益率高的问题,并且给发展中国家该如何发展农业做出了指导。
什么是传统农业是作者在书中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对于“传统农业”作者为其下定义: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以称之为传统农业。它是一种具有(1)技术状况长期内大致保持不变;(2)人们没有增加传统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动力;(3)传统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处于长期均衡的状态。
为什么传统农业生产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作者回答的第二个问题。首先作者反驳了两种流行的观点。其一是有人认为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民对经济刺激不能做出正常反应,所以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其二是“零值农业劳动学说”,该学说认为传统农业中有一部分人的边际生产率是零。对于前者作者举了危地马拉的帕那加撤尔和印度的塞纳普尔的例子,帕那加撤尔的印第安人存在对产品和要素定价的竞争、比较不同市场的价格、寻求更好的种子和化肥;印度的塞纳普尔人每一代都对耕作方法尽最大努力的精益求精,并且他们商品的市场价格和定价几乎一致,这都说明了他们对资源的配置是有效的,但他们却是贫穷的。对于后者作者举了印度1918——1919年流行性感冒后的情况为例,事实情况是印度流行性感冒后劳动人口下降作物产量也随之下降。其后,舒尔茨引入了收入流价格理论来论述传统农业是由于旧生产要素投资的收益率低致使资本缺乏从而使之无法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收入价格理论就是:收入是由每单位既定数量的收入流组成,收入流有价值,其价值由供求关系决定。他认为传统农业中收入流的供给不变,农民的需求也不变,因而收入流来源的价格高也就是传统农业的投资收益率低。此时如果引进新的生产要素,收入流的供给会增加,那么投资收益率就会增加。
如何通过引进现代生产要素来改造传统农业是作者回答的第三个问题。首先要建立适合传统农业改造的制度,它包括让市场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功能、建立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的家庭农场、去除不在所有制形式。接下来,非营业机构即国家相关部门要为新生产要素的进入做准备,例如向农民传播信息、进行科学研究等,给营业机构参与新要素的分配铺路。最后新要素的需求者即农民要具备学习和接受新要素的能力。要使农民具有这样的能力,需要国家向农民投资,在投资在生产物质资料的同时增加和相匹配的人力资本。
作者思维逻辑严密,语言严谨,但仍有一些观点仍未能将我说服。在第十二章“工业化的教训”一节,作者认为,在工业化初期先发展生产率较高的工厂然后再把所得到的的收入用于教育这种“自然顺序”在现在不适用。“教育在今天是基本的,因为现在穷国从事工业化时并不是使用一二个世纪前那样简单而原始的设备......”我认为在穷国先发展基础教育再发展工业的顺序是不合理的,并且不能因为现代农业能使经济增长就忽略“工业”的优越性。首先,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生理需求在精神需求之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吃饱饭比接受教育的需求更高。并且农民得到教育资源的机会少,传统农业国经济基础差,可能无法建立起基础教育。工业相比于农业,生产周期短,技术更新快,能够更快的建立起经济基础,提供基础教育。况且“现在工业化设备不像一二个世纪那样简单而原始”并不是妨碍工业化起步的原因。
对农民投资是否能够取得作者预期的效果也是存疑的。就以我国为例,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全国普及,教育的程度和层次超出作者在书中的基本要求。但是,现实情况是接受教育的农民更期望不再务农,向人力资本投资所取得的效应转移到了其他领域,并没有回归到农业。这种情况与我国的传统观念和发展方向有关,但的确是一个和作者预期相悖的事实。
另外作者也没有在书中定义“现代农业”的概念。如果穷国成功改造了传统农业成为了现代农业,那么这个国家的农业就一直是“现代农业”了吗?如果还需要不断地从“传统”到“现代”,再从“现代”到“传统”,假如使之发生变化的因素还是新的生产要素,那么向人力资本投资还是至关重要的吗?
瑕不掩瑜,这本书对于中国可借鉴的意义更大。首先,作者反对通过国家干预用农业“哺育”工业,这样的结果会使市场不能正常发挥配置资源的功能。我国在工业化起步阶段的确是按照这种思路进行的,现在也受到些影响。可以看见,我国当下农产品价格仍然偏低,某些农作物不符合市场需求但仍强制种植导致农民流失。再有,“家庭农场”的观点也值得学习。作者提出,农业生产不一定要“大拖拉机”,“小拖拉机”的生产效率不一定比“大拖拉机”小。我国应该挖掘土地的潜能,生产适合不同规模生产条件的生产工具,因地制宜。其次,国家应该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信息传递平台、农闲时节培训班帮助农民接受和利用新的生产要素。同时也应该意识到,我国义务教育中,农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是不足的。最后,作者认为在支援一个国家或地区时,不仅要支援再生产物质资料还应该投资人力资本相配套,否则物质资料无法发挥最大效用。这也给我国扶贫工作一点启发,国家给贫困地区扶贫时,不仅要援助物质资料,更要传输和培养相应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