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么飘来飘去~~

每一天都要面对那么多的文字 词语
甚至还来不及想明白 也都要马上把它们全都吞下去
紧接着而来的是 失语的时期
一直以来阅读的时候想要表达都是无比的艰难
也许可以说一说Bob Dylan
前段在看着他的回忆录 尽管是走一段停一截
传记回忆录看的不多 博尔赫斯 聂鲁达 格瓦拉 就没有了
而以上者无一例外都是美洲人
Dylon的影响放在中国类于罗大佑的影响
新旧世纪更迭时《南方周末》出有几本书
一本“文化”类的里面有文章采访罗 问罗最崇敬的艺术家
罗大佑回答:Bob Dylan
那时是我第一次听到Bob Dylan这个名字
而恰好从一直很“迷”的罗“口中”听到
“公鸭的嗓子”直到今天 我还记得这个当时的报刊给Dylon嗓子的尖刻形容
而我的一个朋友也曾经如此形容罗大佑“嗓子就像破锣似的”
不可怀疑Dylan和罗的嗓子都足够破 比如天籁只能算是破烂
但在某一个时代也正是这两个 “惺惺相惜”的烂嗓歌手
写出了最让人意难忘的歌词 奏出了最撼动时代的旋律
忽然想起若干年前买的第一张的Dylan《Love and Theft》
(比买第一张John Lennon不知晚了几年)
一张盗版的黑胶唱片 封面满脸皱纹的衰老男人
几乎散发一股“酸腐”的气味
当时Dylon对于我 那远不如荣光返照的Paul Simon亲切 也比不过Eric Clapton的执拗
当然这都是很多年前的想法
那个时候Bob Dylan 对我而言还未来到
回过头来 又想起罗大佑的写于上世纪的80年代台湾的《昨日遗书》
是熬了十几年才终于横过了海峡来到大陆
而记载于书中的人事在时光的洗刷下早已“面目全非”
大陆版书新序里的罗
一边感伤地缅怀着自己离去的父亲 一边感怀着新世纪的时代变迁
而Dylan在《像一块滚石》第三章的开头
也同样是一种悲伤的笔调
“我刚从中西部回到伍德斯托克——从我父亲的葬礼上回来。”
Dylon在他的那台缓慢的打字机上敲出这些低缓的句子的时候
或许是02年或者03年里的某个早晨
《像一块滚石》英文版于04年十月出版
不到两年06年的1月中译本已经摆在我的桌前
面对这些时间数字 或许我将得不出什么结论
把这个“时间细节”提起来或许只是因为值得感概一下
对我而言 罗的书里最好的片断是那篇鬼魅的《一九八四》
一片爱情的文本或者超现实的意识流散文
彻底弥散着罗本质里令人心醉的诗人气质
而《像一块滚石》里
Dylan的回忆
却不只复叙着历史的场景而书写着那些美好消沉惊异的生命感受
如在Dylon记录片《No Direction Home》上一样
他端坐在那儿平静地用他那抑扬顿挫的声音徐徐道来
慢慢地感召着一代人的共鸣和憧憬(而不只是回忆)
揭示着人类精神的种种可能~~
2006年的3月9日Dylan的歌声在时隔多年之后才又在耳边想起
要是如果没有网络的存在
则不知要过多久才能听到这张“新”唱片
时代在进步了 而精神是在退步了
1965年的《Highway 61 revisited》
1965年的Bob Dylan
40年时光逝去
当一段段的文字掠过眼眸 当《Like A Rolling Stone》的歌声响起
我想这才是我第一次 真正地
滑倒在最伟大的行吟诗人身上
一本书还没有看完
而它就是值得不断的翻阅下去的一本书
就像另一本的《在路上》
也像另一部属于诗歌和民谣的“美国往事”
而这一刻 和更多的这样的时刻
我也更强烈地需要听到罗的音乐和诗歌
那一首“野百合也有春天”
那一首“未来的主人翁”~~
就这么~~~飘来飘去~~~
http://www.blogcn.com/user25/valdanito/blog/31621532.html
甚至还来不及想明白 也都要马上把它们全都吞下去
紧接着而来的是 失语的时期
一直以来阅读的时候想要表达都是无比的艰难
也许可以说一说Bob Dylan
前段在看着他的回忆录 尽管是走一段停一截
传记回忆录看的不多 博尔赫斯 聂鲁达 格瓦拉 就没有了
而以上者无一例外都是美洲人
Dylon的影响放在中国类于罗大佑的影响
新旧世纪更迭时《南方周末》出有几本书
一本“文化”类的里面有文章采访罗 问罗最崇敬的艺术家
罗大佑回答:Bob Dylan
那时是我第一次听到Bob Dylan这个名字
而恰好从一直很“迷”的罗“口中”听到
“公鸭的嗓子”直到今天 我还记得这个当时的报刊给Dylon嗓子的尖刻形容
而我的一个朋友也曾经如此形容罗大佑“嗓子就像破锣似的”
不可怀疑Dylan和罗的嗓子都足够破 比如天籁只能算是破烂
但在某一个时代也正是这两个 “惺惺相惜”的烂嗓歌手
写出了最让人意难忘的歌词 奏出了最撼动时代的旋律
忽然想起若干年前买的第一张的Dylan《Love and Theft》
(比买第一张John Lennon不知晚了几年)
一张盗版的黑胶唱片 封面满脸皱纹的衰老男人
几乎散发一股“酸腐”的气味
当时Dylon对于我 那远不如荣光返照的Paul Simon亲切 也比不过Eric Clapton的执拗
当然这都是很多年前的想法
那个时候Bob Dylan 对我而言还未来到
回过头来 又想起罗大佑的写于上世纪的80年代台湾的《昨日遗书》
是熬了十几年才终于横过了海峡来到大陆
而记载于书中的人事在时光的洗刷下早已“面目全非”
大陆版书新序里的罗
一边感伤地缅怀着自己离去的父亲 一边感怀着新世纪的时代变迁
而Dylan在《像一块滚石》第三章的开头
也同样是一种悲伤的笔调
“我刚从中西部回到伍德斯托克——从我父亲的葬礼上回来。”
Dylon在他的那台缓慢的打字机上敲出这些低缓的句子的时候
或许是02年或者03年里的某个早晨
《像一块滚石》英文版于04年十月出版
不到两年06年的1月中译本已经摆在我的桌前
面对这些时间数字 或许我将得不出什么结论
把这个“时间细节”提起来或许只是因为值得感概一下
对我而言 罗的书里最好的片断是那篇鬼魅的《一九八四》
一片爱情的文本或者超现实的意识流散文
彻底弥散着罗本质里令人心醉的诗人气质
而《像一块滚石》里
Dylan的回忆
却不只复叙着历史的场景而书写着那些美好消沉惊异的生命感受
如在Dylon记录片《No Direction Home》上一样
他端坐在那儿平静地用他那抑扬顿挫的声音徐徐道来
慢慢地感召着一代人的共鸣和憧憬(而不只是回忆)
揭示着人类精神的种种可能~~
2006年的3月9日Dylan的歌声在时隔多年之后才又在耳边想起
要是如果没有网络的存在
则不知要过多久才能听到这张“新”唱片
时代在进步了 而精神是在退步了
1965年的《Highway 61 revisited》
1965年的Bob Dylan
40年时光逝去
当一段段的文字掠过眼眸 当《Like A Rolling Stone》的歌声响起
我想这才是我第一次 真正地
滑倒在最伟大的行吟诗人身上
一本书还没有看完
而它就是值得不断的翻阅下去的一本书
就像另一本的《在路上》
也像另一部属于诗歌和民谣的“美国往事”
而这一刻 和更多的这样的时刻
我也更强烈地需要听到罗的音乐和诗歌
那一首“野百合也有春天”
那一首“未来的主人翁”~~
就这么~~~飘来飘去~~~
http://www.blogcn.com/user25/valdanito/blog/31621532.html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