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普朗克的司机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小册子只有100页,我读了差不多两个月。
不知道是否因为翻译问题还是怎么滴,尤其是读到“非是者是”这一阶段的论证时,有时候一天就只能啃一句。
目前,虽然读完了,但依旧读得云里雾里。打算读完柏拉图著作之后,明年再读一遍。
因为理解不到位,所以只说我现在能理解的部分。
1、书名翻译成《智者》容易引起误解。
中文的“智者”是智慧的人,但文中显然指的是那些巧舌如簧的诡辩师,不懂希腊文,以后有机会学一下。但不知是否能翻译成《诡辩师》
2、书的因由很简单:就是对“智者”这个群体下定义,中途花了很大篇幅去梳理概念陷阱。
我的理解是:智者就是那些自以为有知识的人,但没有掌握真的知识,只掌握了知识的幻象。
这个怎么理解呢?有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
说,普朗克成名后天天出去演讲,他的司机每场演讲都听,后来司机就认为演讲没什么难的。司机觉得普朗克演讲里那些话说起来没有难度。站在不明就里的听众角度看,司机就很厉害,可以称得上是顶尖的物理学家。但实际上如果听众是物理学家,在问答环节,司机就会露馅。
司机就是那个知识的“模仿者”。
只不过智者比这个司机更为高明,虽然在一些关键电上有模糊、矛盾之处,但在缺乏判断力的听众眼里,听众识别不出智者诡辩的危害。
然而诡辩的危害非常大。
3、不加审查的诡辩所形成的思维陷阱破坏力惊人
仅举一例:
我的上一代,有很多人喜欢多生小孩,哪怕是违反政策也要多生。
他们之中有部分人秉承这样的观念:“如果我生的越多,那么只要有一个出人头地,我家就能够实现阶层逆袭”
但这里有个思维陷阱:“生的多,出有出息的下一代几率会升高,但同样的出败家子的几率也会变大”,他们从来没意识到只要家族出一个违法犯罪的败家子,整个家族同样也会被拖至深渊。
再举一例:
我们国政领域有个习惯性认知:“敌人的敌人是朋友”
敌人的敌人就一定是朋友吗?不一定。
敌人的敌人有三种情况:对你不起作用;对你有危害;对你有利。但这句话会让大家默认“敌人的敌人”对自己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在实际操作中,就会出现,为了打击对手去不加分辨地结盟“对手的对手”这种情况。
本文通过定义来追踪“智者”这一群体,当从定义上梳理清楚这类人的属性时,就会避免很多盲从。
4、我从本书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下定义的方法”:“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二分”法。
任何概念都可以用二分法来确定,先二分、再二分。
但这样做会造成概念的描述十分繁琐。
5、一些零碎的灵感
对于同一个词汇,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理解,所以需要在辩论之前构建定义,确保这个词本身的含义“标准化”,进而才能围绕这个词进行辩论(页5)
看到“非是者是”这个词,我立刻就想到了“诸相非相非非相”。人通过眼耳口鼻接触到的这个“物品”与“物品”本身是有一定区别的,存在认识上的错位。比如,我是色盲,我就无法理解非色盲人士眼中的世界。(34页)
为什么大学生学了冷门专业找不到工作?因为学校与社会脱节,他们在学校接触到的信息与真实的世界有偏差。
为什么文艺青年往往偏向对世界有一种浪漫的想象?因为他们认识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同样也有偏差。
”优秀者的共识当比卑劣者的共识更有价值“,这句话回答了我的一个疑问,曾经听过一句话”傻B的共识也是共识“,其实现在可以这样说”傻B的共识也是共识,但这种共识脆弱、不长久且无价值“(58页)
”大众的灵魂之眼无能力对神圣者进行持续的注视“,这句话同样回答了我的一个疑问,曾经有句至理名言”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也可以这样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大多数他们闭着眼“;”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他们看到的多是假象“(72页)
6、智者的危害
智者思维上懒惰,就像是普朗克的司机一样,传播的是知识的”幻象“,营造一种自己具备知识的”假象“
因为这个属性,智者遗毒甚广。
写着写着,我突然发现,我小时候学的”谚语“、”名言“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一种思维陷阱的倾向。小时候同伴们喜欢玩脑筋急转弯,现在看来就是一种恶习、陋习。
智者相当于知乎上的”抖机灵“,那个”机灵“看起来很有道理,但经不起推敲,养成习惯后,脑子习惯了不清不楚,做事就会糊弄捣糨糊,会在关键的事情上犯糊涂。
7、我们为什么做不好创新
因为”智者“太多!
这种思维上的懒惰会导致人们不去追问底层逻辑,一旦不追求底层逻辑,就一直浮在表面,就各种”相“进行分析,飘在“诸相”层面的人缺乏深邃的思维、敏锐的眼光,当然做不好创新。
大家都是普朗克的司机,除了人云亦云、乌鸦学舌外,又怎么能对物理学有真的贡献呢?
如果想做好创新,需要重新打地基,这个地基就是:逻辑!
------------------------------------------
约稿请联系:57699994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