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旭东:张爱玲对《海上花》的再发现

《海上花列传》(简称《海上花》,又名《青楼宝鉴》、《海上青楼奇缘》)是清末问世的一部地道的上海小说。说它是地道的上海小说,是因为它有这样几个特点:
a.它的作者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韩邦庆(1856-1894,字子云,号太仙,别署大一山人,笔名花也怜侬)是松江(今属上海)人,长期旅居沪上,曾为《申报》撰稿。
b.它用当时的上海话写就。当时上海通用吴方言(苏州话),是今天上海话的前身。
c.它写的是上海的生活。该书主要描写生活于清末上海滩妓院的各色人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上海滩的社会生活。书中人物大多实有其人,如书中作为线索的人物赵朴斋即是真名实姓,其他很多人物都有原型,小说发表后,就有人将它一一考证出来。
d.它在上海出版并主要发行于上海地区。《海上花列传》最初是在清末上海的一个小杂志上分期刊出,没有刊完,那个杂志就停办了。不久,六十四回的全书在上海石印出版。之后,又出现了各种名目的缩印复制本。可无论是杂志还是全书,印数都很少,在清末民初几乎没什么影响。
曾经长期居住于上海的张爱玲,从十三、四岁时开始看《海上花》,多年后依然记忆犹新。1967年,她在美国将《海上花》译成英文出版。
1981年,又将《海上花》改写为六十回国语本,并撰文高度赞扬《海上花》的艺术成就。到1981年张爱玲的《海上花》注译出版,上距《海上花》分期刊载已近一个世纪。朝华夕拾,张爱玲以一双慧眼重新发现了《海上花》——这部被遗忘了的中国小说杰作。由于她的努力,中英文世界也越来越认识到这部十九世纪上海小说的价值。
为什么说张爱玲对《海上花》有重新发现之功?这是因为,在张之前,《海上花》虽有几起几落,但其艺术价值都没有得到充分论述。
作为中国小说史研究先行者的鲁迅,对《海上花列传》亦有论列。初版于1924年6月的二十八篇《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六篇“清之狭邪小说”即以述《海上花列传》收尾。所谓狭邪小说,是指以“叙男女杂沓之狭邪”为能事的小说,其题材多为妓院青楼生活。鲁迅认为《海上花列传》在清末狭邪小说中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开始用写实手法描写妓家生活,革除了用《红楼梦》笔调写狭邪小说的老套。
在艺术上,《海上花列传》让鲁迅称道的是它的平实风格。1924年7月,鲁迅在西安讲“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其第六讲“清小说之四派及其末流”又将《海上花列传》纳入第三派“人情派”中讨论。所谓人情派,相对于拟古派、讽刺派、侠义派而言,“此派小说,即可以著名的《红楼梦》做代表。”他对《海上花》的看法没什么改变,仍然是“写实”、“近真”这样的评价。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鲁迅对《海上花列传》用力尚浅,因此,对它的艺术成就不及深究,而有关事实也未能详考,疏漏讹误之处难免。
作为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急先锋的胡适,1926年将《海上花列传》重新点校交给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并写了一篇长序。在这篇序文里,胡适对《海上花》作者的身世做了考证,洗刷了传闻加于作者的不实之辞,讨论了《海上花》“穿插”“藏闪”的笔法及其“无雷同无矛盾”的高超技术,最后提出《海上花》是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胡适表彰《海上花列传》的用意在于,希望它的重新出世能为中国新文学开启一个新局面。
胡适在19世纪20年代对《海上花》的推举,不能说没有起到一点实际效果,至少,张爱玲对《海上花》的兴趣就是因之而起。不过,当张爱玲在她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小说作者后,她对《海上花》的认识就非胡适当初极力表彰的“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这个说法所能范围了。张爱玲对《海上花》的思考正是从对胡适及其同志工作的成效发生疑惑开始的。虽然对旧小说整体并不看好,却不妨碍她对《海上花》青眼有加。除了对《海上花》的细节做内行的欣赏导读之外,她对《海上花》有一个总的看法,那就是:《海上花》是传统的极致之作,它不是来得早了,而是生得晚了。
这个看法与胡适的倒正好相反。文·方旭东@【读品】
a.它的作者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韩邦庆(1856-1894,字子云,号太仙,别署大一山人,笔名花也怜侬)是松江(今属上海)人,长期旅居沪上,曾为《申报》撰稿。
b.它用当时的上海话写就。当时上海通用吴方言(苏州话),是今天上海话的前身。
c.它写的是上海的生活。该书主要描写生活于清末上海滩妓院的各色人等,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上海滩的社会生活。书中人物大多实有其人,如书中作为线索的人物赵朴斋即是真名实姓,其他很多人物都有原型,小说发表后,就有人将它一一考证出来。
d.它在上海出版并主要发行于上海地区。《海上花列传》最初是在清末上海的一个小杂志上分期刊出,没有刊完,那个杂志就停办了。不久,六十四回的全书在上海石印出版。之后,又出现了各种名目的缩印复制本。可无论是杂志还是全书,印数都很少,在清末民初几乎没什么影响。
曾经长期居住于上海的张爱玲,从十三、四岁时开始看《海上花》,多年后依然记忆犹新。1967年,她在美国将《海上花》译成英文出版。
1981年,又将《海上花》改写为六十回国语本,并撰文高度赞扬《海上花》的艺术成就。到1981年张爱玲的《海上花》注译出版,上距《海上花》分期刊载已近一个世纪。朝华夕拾,张爱玲以一双慧眼重新发现了《海上花》——这部被遗忘了的中国小说杰作。由于她的努力,中英文世界也越来越认识到这部十九世纪上海小说的价值。
为什么说张爱玲对《海上花》有重新发现之功?这是因为,在张之前,《海上花》虽有几起几落,但其艺术价值都没有得到充分论述。
作为中国小说史研究先行者的鲁迅,对《海上花列传》亦有论列。初版于1924年6月的二十八篇《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六篇“清之狭邪小说”即以述《海上花列传》收尾。所谓狭邪小说,是指以“叙男女杂沓之狭邪”为能事的小说,其题材多为妓院青楼生活。鲁迅认为《海上花列传》在清末狭邪小说中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开始用写实手法描写妓家生活,革除了用《红楼梦》笔调写狭邪小说的老套。
在艺术上,《海上花列传》让鲁迅称道的是它的平实风格。1924年7月,鲁迅在西安讲“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其第六讲“清小说之四派及其末流”又将《海上花列传》纳入第三派“人情派”中讨论。所谓人情派,相对于拟古派、讽刺派、侠义派而言,“此派小说,即可以著名的《红楼梦》做代表。”他对《海上花》的看法没什么改变,仍然是“写实”、“近真”这样的评价。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鲁迅对《海上花列传》用力尚浅,因此,对它的艺术成就不及深究,而有关事实也未能详考,疏漏讹误之处难免。
作为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急先锋的胡适,1926年将《海上花列传》重新点校交给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并写了一篇长序。在这篇序文里,胡适对《海上花》作者的身世做了考证,洗刷了传闻加于作者的不实之辞,讨论了《海上花》“穿插”“藏闪”的笔法及其“无雷同无矛盾”的高超技术,最后提出《海上花》是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胡适表彰《海上花列传》的用意在于,希望它的重新出世能为中国新文学开启一个新局面。
胡适在19世纪20年代对《海上花》的推举,不能说没有起到一点实际效果,至少,张爱玲对《海上花》的兴趣就是因之而起。不过,当张爱玲在她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小说作者后,她对《海上花》的认识就非胡适当初极力表彰的“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这个说法所能范围了。张爱玲对《海上花》的思考正是从对胡适及其同志工作的成效发生疑惑开始的。虽然对旧小说整体并不看好,却不妨碍她对《海上花》青眼有加。除了对《海上花》的细节做内行的欣赏导读之外,她对《海上花》有一个总的看法,那就是:《海上花》是传统的极致之作,它不是来得早了,而是生得晚了。
这个看法与胡适的倒正好相反。文·方旭东@【读品】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