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落魄邯郸道,要向先生借枕头
前一阵子在《万象》上看到白化文老先生讲一些五十年代北大中文系的掌故,禁不住想起了这本藏在箱子底的小书。
白先生的行文颇有特点,不端架子,好用口语,偶尔还会冒出一两句京片子。用北京话写小说的,高下暂且不论,前有老舍,后有邓友梅、王朔,都自成一体;用北京话写散文,虽然几份北京报纸的副刊上也经常见到,但是往往失之于罗嗦、油滑,难得象白先生这样神清气爽,滑而不腻。在文字的几种类型里,似乎已经形成规范:小说大可用方言口语,散文杂文则是或标准、或华丽的文学书面体,商业、科技文档是通用书面体(即所谓Global English翻译过来的文体),新诗用的是翻译体,旧诗是文言体,报纸社论、红头文件是马列体,除此之外的媒体文章则是八卦体。
白先生专攻佛教及敦煌学,这本小书的副标题是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全书的内容显示了白先生对中国古代小说不凡的造诣,而这正是我素来关注的。初读此书,大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套个用滥了的词儿,就是“惊艳”了。抄几句程毅中(又一个古代小说研究大拿!)先生介绍本书的话在下面:
“有些几经改造的佛教故事和人物形象,我们往往等闲视之,只认为是小说家的随意虚构,而经过白先生反本还原的深入探讨,才了解其根子还在于佛经和经过佛教体系传入中国的古代南亚次大陆的传说故事”
这“等闲视之”的有那些呢,例如因果轮回、黄粱一梦、孙悟空、托塔天王、哪扎及汉化的神仙系统、月明和尚与柳翠、龙女报恩、梦游幻境、如意、拂尘等等。在白先生的笔下,这些概念、情形或物件的本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南亚次大陆佛经故事中的对应物。更有趣的是,我们还可以看到古代的文人们是如何一步步把这些东西汉化、世俗化或理想化,使之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的。佛教在印度式微而在东亚长久兴盛,也有这些文人的功劳。
最后提一句,本书是北京出版社的“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丛书之一,这套丛书的选题精当,装帧也算得上隽永大方,只是校对的质量不敢恭维;本书尚可,张中行的《文言津逮》、顾颉刚的《中国史学入门》、周汝昌的《红楼小讲》,屡屡有错字、别字跳将出来,好比牙缝里的韭菜叶子,添堵乱心。
白先生的行文颇有特点,不端架子,好用口语,偶尔还会冒出一两句京片子。用北京话写小说的,高下暂且不论,前有老舍,后有邓友梅、王朔,都自成一体;用北京话写散文,虽然几份北京报纸的副刊上也经常见到,但是往往失之于罗嗦、油滑,难得象白先生这样神清气爽,滑而不腻。在文字的几种类型里,似乎已经形成规范:小说大可用方言口语,散文杂文则是或标准、或华丽的文学书面体,商业、科技文档是通用书面体(即所谓Global English翻译过来的文体),新诗用的是翻译体,旧诗是文言体,报纸社论、红头文件是马列体,除此之外的媒体文章则是八卦体。
白先生专攻佛教及敦煌学,这本小书的副标题是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全书的内容显示了白先生对中国古代小说不凡的造诣,而这正是我素来关注的。初读此书,大有茅塞顿开的感觉,套个用滥了的词儿,就是“惊艳”了。抄几句程毅中(又一个古代小说研究大拿!)先生介绍本书的话在下面:
“有些几经改造的佛教故事和人物形象,我们往往等闲视之,只认为是小说家的随意虚构,而经过白先生反本还原的深入探讨,才了解其根子还在于佛经和经过佛教体系传入中国的古代南亚次大陆的传说故事”
这“等闲视之”的有那些呢,例如因果轮回、黄粱一梦、孙悟空、托塔天王、哪扎及汉化的神仙系统、月明和尚与柳翠、龙女报恩、梦游幻境、如意、拂尘等等。在白先生的笔下,这些概念、情形或物件的本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南亚次大陆佛经故事中的对应物。更有趣的是,我们还可以看到古代的文人们是如何一步步把这些东西汉化、世俗化或理想化,使之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的。佛教在印度式微而在东亚长久兴盛,也有这些文人的功劳。
最后提一句,本书是北京出版社的“大家写给大家看的书”丛书之一,这套丛书的选题精当,装帧也算得上隽永大方,只是校对的质量不敢恭维;本书尚可,张中行的《文言津逮》、顾颉刚的《中国史学入门》、周汝昌的《红楼小讲》,屡屡有错字、别字跳将出来,好比牙缝里的韭菜叶子,添堵乱心。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