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页上看见书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书见:30位独立书店者说》,雅倩 主编,金城出版社,2019.6
都是熟面孔。店,乃至于人。尽管编选口味不尽相同,也是苦心可见,亮点远多过微瑕。在此致敬。
于我而言此书最大的价值是:关于书店,在纸页上读到了当面聊不到的东西。书业人有千般姿态,但书店人往往低调(孙谦可能是最早站到台前的一员),他们和他们的店能存活至今,无不拥有独家精彩,久久搁置蒙尘实在可惜。需要更多的舞台,不止TED一席,可能以书论书、谈书店,是更合适的方式载体。众位书店老师的聚稿,证实了这一点。不止展现了本店,远远不止。这是行业的盛事(或许是以它一罐低调的方式),也是如我这种读书访店人的狂欢。雅倩老师的原话“与其说自己想开一家书店,不如说愿意看到有更多更好的书店出现。也许正是换了一种方式,实现了我的理想。”——也是我的心声。
然则为何说编选有所不足呢。三篇序,一篇什么也没说,一篇基本在应付,只有孙谦Sally一如既往只谈干货。三十篇三十店三十人谈,除了京沪避不开,基本是“一城一店”的体例思路。甚还俯身兼顾了很小地方的小店。这是力所能及之举,但也必然难免有所割爱。中国这么大,压在三十篇实在难为。若是我选,可能是很不同的目录(但我没有这个本事去约稿),那么点出重合的部分,重点推荐给书友。
1、南昌青苑书店,万国英。
2、重庆精典书店,杨一。
3、杭州纯真年代书吧,朱锦绣。
4、郑州城市之光书店,小开。
5、深圳尚书吧,陈桂。
6、北京彼岸书店,赵越超。
7、合肥保罗的口袋书店,不流。
8、广州1200bookshop,刘二囍。
9、包头留神书店,胡俊峰。
10、上海之禾空间,郝亚群。
11、成都读本屋,廖宇。
说的是文章不是店。各有精彩,总的来说对于本店的初创和渊源有所梳理,也分享经营书店的心得,还有关于书和书店如何发展、如何品赏的真知灼见,小至店内一花一木,大至行业和社会文化时代命题,洞察敏锐,都是难得一阅的私房菜。除此11篇,大都流于琐碎,记流水的文字不在少数,可能是本店也还不成熟,想法也还不清楚。有些则是店很好,但没写好,如万邦、枫林晚、慢书房、镜自在、马赛克等。很可惜,文字表达,对于这种舞台来说恰是必备技能。
青苑放在第一篇非常合适。万国英老师无愧资深泰斗,提出“民营书店之于时代精神建构的重要性”命题,标的最大。如何“激活城市人文生活”、如何平衡“商业理性”与“文化自觉”;钠木说“书店的聚合能力强,但变现能力差”,不流“一个朴素的道理,只要阅读这件事情还是人们的一种需要,书店就是一种需要。”等,是我所见最好的总括。也很欣慰读到,不止一位老师明确提出如何关注和做好图书以外的内容,如讲好书店故事、做好公共服务、搭好空间体验、人才培养等既额外又分内的功能、打造品牌活动牵领,使我对于既有思路更为确信,对于自家访店方法论更有信心。
谈书店,势必涉及书。在此层面也颇多获益。开爷说“文学不仅是业余消遣,也是观察世界的方法”,是一流的文学观。不流本就是小说家,文笔绝好,认知更准:“不沉溺于单一的书籍销售,才有在选择书籍、设计活动时的自由,书的灵魂也被解放出来了:书从来不是为了被购买而存在,书是为了被阅读而存在的。”“活动让读者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购买者,而是一个参与思想交流的真实个体。”“现场性,就和书的实体性一样,带有不可忽略、难以替代的真实感、确定感和信任感。”书店和书店人的参差多态,始终打动着我。一些关于文化的大话,哪怕已很准,听来也如鸡汤般腻了;但由他们说出来,就格外可靠可信。
关于书店命名、陈列布局、活动搞法,还有太多精彩,不一而举,尽在《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