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

“我记得有一次在睡梦中,看到上帝待在极其遥远的高空。他从一扇小小的天窗里高高兴兴地向外了望。他那虔诚的老年人的面孔上长着一撮犹太式小胡子。他撒下一些谷物的种子,它们从天上落下来的时候,在无限的空间中膨胀开来,接着获得巨大的体积,直到每颗种子都变成象地球那样大小的许多光辉灿烂、花团锦簇、住有居民的大千世界”。
1833年,流亡在巴黎的海涅用童话般的笔调描绘了小时侯自己对上帝的幻想。那个狂风暴雨般冲决德国专制思想的诗人,青年德意志的精神领袖在这时候难得地变成了一个温柔的孩子,一个内心充满瑰丽幻想的安徒生。《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海涅在这本薄薄的小书里,记载了这个童年的故事,这也是这本具有风雷般力量的书中难得的片刻安宁和寂静。而在整本书里,这个孩子实际上已经成长为一个充满了青春期冲动的年轻人,安徒生似的温情脉脉不过是惊鸿一瞥,海涅式的狂热的理想主义奏响了激情洋溢的欢乐颂,上帝那个慈祥的犹太胡子老头也变成了纵情狂欢的众神:“我们主张建立一个同等光荣、同等神圣、同等幸福的众神的民主!……我们要的是美酒佳肴,紫罗袍,珍贵香料、富丽堂皇和纵情欢乐,喧闹的水仙舞,音乐和喜剧!“我愿就在这块大地上通过自由的政治制度和产业制度的祝福,建立起那种为善男信女们误认为只有在世界末日那天,在天堂里才会实现的无上幸福!”而未来的世世代代,“将被自由选择的拥抱所产生,将在一个欢乐的宗教中茁壮繁荣起来”,从而“更幸福、更美好”!
毕竟是诗人,即便是论述一贯以艰涩著称的德国思想,海涅仍然燃烧着生命的激情。这是来自19世纪的激情,也是德意志民族“年轻的自由陶醉的精神高潮”。而这些精神高潮的指向则是:由思想革命,最终走向政治革命;由思想自由走向政治自由。正如海涅在《论浪漫派》中所说:我们时代的伟大主题,就是解放。无论是回顾德国的宗教还是哲学,海涅始终把革命和解放作为悬置在内心中的不灭火焰,所以我们看到的德国宗教与哲学,是在一步步解放的宗教与哲学。肉体与灵魂在斗争中逐渐抛弃了基督教挑起的不和,而趋于原始的和谐;犹太教和基督教的自然神论终于被崇拜现象世界中无限神灵的泛神论逐步取代。而在哲学上,谢林致力于精神的自然的和解,想使二者重新统一为永恒的世界灵魂,恢复了自希腊哲学家那里见到的,却在德国古代泛神论的宗教中秘密滋生出的自然哲学。到黑格尔的时候,哲学革命完成了他巨大的圆运动,宣告结束。而下一步,就是政治革命。海涅坚信:在精神领域中已经出现的同一革命,也要在现象领域中出现。他将德国的革命及崛起称为“迄今为止世界史中从未有过的爆裂声”:“苍鹰们将要在这声响的同时,坠死于地,而那远在非洲荒漠中的群狮也将夹起尾巴,钻进它们的王者的洞穴。”
在海涅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简单拟出一个德国思想的谱系:
德国本土的泛神论(阴暗的北方精神)——基督教将德国民间宗教改为泛鬼主义(肉体被贬低)——天主教(精神与肉体的虚伪的妥协)——路德新教(唯灵主义,也即精神对感觉主义,也即肉体发生的战争,而实质上路德是精神和肉体未曾分离的绝对的人,在宗教改革中,思想自由第一次合法化)——笛卡儿(德国自古就有反对唯物主义的倾向,所以发扬了笛卡儿唯心的一面)——莱布尼茨(天赋观念)、斯宾诺莎(上帝是绝对实体,无限思维,无限广延,一切事物被包容在上帝之中,上帝包容了精神和肉体,也即泛神论,人可以体现出神性)——伏尔夫(德语开始用于哲学)——唯理主义神学(基督教成为伦理的自然神论)门德尔松(打倒犹太圣法经传主义,摩西主义的自然神论)——莱辛(在文学上走向纯粹的自然神论)——康德(自然神论在这里死灭了,但康德保留了上帝,自然神论的复活)——费希特(先验唯心主义的末路,精神创造世界,否定上帝)——谢林(自然哲学)——黑格尔(哲学革命的完成)。
把这个谱系描绘出来,是一个疲累的工作,尤其对于我这个对德国哲学所知甚少的人来说。错谬之处,也当不少。但是对于理解这本书,对于理解德国的思想发展,似乎也是个必要的工作。其实在这本小书,还含有极为丰富而有趣的内容。我们不妨以关键词的形式把这些内容揭示出来:
法国:这本书是海涅以当时好奇的法国人为对象,对德国民族宗教和哲学等精神事件的概述。他描写了德国人对法国人的仇恨,警告法国人不要插手德国的事务。我们可以看到,后来的历史验证了海涅的话。
法国革命:海涅把德国思想革命与法国政治革命相比,将康德比作罗伯斯比尔,将费希特比作拿破仑,“在莱茵河的两岸,我们看到和过去时代同样的决裂,以及对传统的一切尊敬的废除;如同在法国每一项权利的正当性都受到了考验一样,在德国每一种思想的正当性也必须受到考验;如同在法国推翻了旧社会制度基础的王权一样,在德国推翻了精神统治基础的自然神论。”
庸俗市民:在我的印象里,从来没有一个民族象德国那样对小市民有那么强烈的鄙视。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这样,海涅也是这样,他甚至称康德与罗伯斯比尔都具有“庸俗市民阶层的典型气质”。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上帝:海涅说,上帝曾永远是我一切思想的开始和终结。在海涅这里,上帝就是精神和肉体的统一,也即是泛神论。所以他才会反对费希特,认为他否定上帝,比最粗暴的唯物主义更无神和更该诅咒。
德国北方精神:海涅说,日耳曼诸神本来象北方那样忧郁和阴暗,而法国南部的民间传说则美丽、明朗和丰富多采。法国精灵和德国精灵的不同,就象法国纨绔子弟和德国脚夫的不同。
波尔特精灵、克伯尔德精灵、侏儒精灵:德国民间传说中令人恐惧而又好玩的精灵。我第一次看这本书,只看了这段。
荷兰:笛卡儿和斯宾诺莎都是在荷兰进行自己的哲学探索。海涅说,只有在这个既安静又沉默寡言,在运河里行驶着拉纤船的荷兰人的国家,笛卡儿才有可能沉潜到思维的深处,在自我意识的底层抓住思维。
德语:海涅认为德语天生是哲学的语言,形而上学的语言。而拉丁文是罗马民族的石头般坚硬的碑铭体的语言,是唯物主义的专用语言。
累了,走了。
1833年,流亡在巴黎的海涅用童话般的笔调描绘了小时侯自己对上帝的幻想。那个狂风暴雨般冲决德国专制思想的诗人,青年德意志的精神领袖在这时候难得地变成了一个温柔的孩子,一个内心充满瑰丽幻想的安徒生。《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海涅在这本薄薄的小书里,记载了这个童年的故事,这也是这本具有风雷般力量的书中难得的片刻安宁和寂静。而在整本书里,这个孩子实际上已经成长为一个充满了青春期冲动的年轻人,安徒生似的温情脉脉不过是惊鸿一瞥,海涅式的狂热的理想主义奏响了激情洋溢的欢乐颂,上帝那个慈祥的犹太胡子老头也变成了纵情狂欢的众神:“我们主张建立一个同等光荣、同等神圣、同等幸福的众神的民主!……我们要的是美酒佳肴,紫罗袍,珍贵香料、富丽堂皇和纵情欢乐,喧闹的水仙舞,音乐和喜剧!“我愿就在这块大地上通过自由的政治制度和产业制度的祝福,建立起那种为善男信女们误认为只有在世界末日那天,在天堂里才会实现的无上幸福!”而未来的世世代代,“将被自由选择的拥抱所产生,将在一个欢乐的宗教中茁壮繁荣起来”,从而“更幸福、更美好”!
毕竟是诗人,即便是论述一贯以艰涩著称的德国思想,海涅仍然燃烧着生命的激情。这是来自19世纪的激情,也是德意志民族“年轻的自由陶醉的精神高潮”。而这些精神高潮的指向则是:由思想革命,最终走向政治革命;由思想自由走向政治自由。正如海涅在《论浪漫派》中所说:我们时代的伟大主题,就是解放。无论是回顾德国的宗教还是哲学,海涅始终把革命和解放作为悬置在内心中的不灭火焰,所以我们看到的德国宗教与哲学,是在一步步解放的宗教与哲学。肉体与灵魂在斗争中逐渐抛弃了基督教挑起的不和,而趋于原始的和谐;犹太教和基督教的自然神论终于被崇拜现象世界中无限神灵的泛神论逐步取代。而在哲学上,谢林致力于精神的自然的和解,想使二者重新统一为永恒的世界灵魂,恢复了自希腊哲学家那里见到的,却在德国古代泛神论的宗教中秘密滋生出的自然哲学。到黑格尔的时候,哲学革命完成了他巨大的圆运动,宣告结束。而下一步,就是政治革命。海涅坚信:在精神领域中已经出现的同一革命,也要在现象领域中出现。他将德国的革命及崛起称为“迄今为止世界史中从未有过的爆裂声”:“苍鹰们将要在这声响的同时,坠死于地,而那远在非洲荒漠中的群狮也将夹起尾巴,钻进它们的王者的洞穴。”
在海涅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简单拟出一个德国思想的谱系:
德国本土的泛神论(阴暗的北方精神)——基督教将德国民间宗教改为泛鬼主义(肉体被贬低)——天主教(精神与肉体的虚伪的妥协)——路德新教(唯灵主义,也即精神对感觉主义,也即肉体发生的战争,而实质上路德是精神和肉体未曾分离的绝对的人,在宗教改革中,思想自由第一次合法化)——笛卡儿(德国自古就有反对唯物主义的倾向,所以发扬了笛卡儿唯心的一面)——莱布尼茨(天赋观念)、斯宾诺莎(上帝是绝对实体,无限思维,无限广延,一切事物被包容在上帝之中,上帝包容了精神和肉体,也即泛神论,人可以体现出神性)——伏尔夫(德语开始用于哲学)——唯理主义神学(基督教成为伦理的自然神论)门德尔松(打倒犹太圣法经传主义,摩西主义的自然神论)——莱辛(在文学上走向纯粹的自然神论)——康德(自然神论在这里死灭了,但康德保留了上帝,自然神论的复活)——费希特(先验唯心主义的末路,精神创造世界,否定上帝)——谢林(自然哲学)——黑格尔(哲学革命的完成)。
把这个谱系描绘出来,是一个疲累的工作,尤其对于我这个对德国哲学所知甚少的人来说。错谬之处,也当不少。但是对于理解这本书,对于理解德国的思想发展,似乎也是个必要的工作。其实在这本小书,还含有极为丰富而有趣的内容。我们不妨以关键词的形式把这些内容揭示出来:
法国:这本书是海涅以当时好奇的法国人为对象,对德国民族宗教和哲学等精神事件的概述。他描写了德国人对法国人的仇恨,警告法国人不要插手德国的事务。我们可以看到,后来的历史验证了海涅的话。
法国革命:海涅把德国思想革命与法国政治革命相比,将康德比作罗伯斯比尔,将费希特比作拿破仑,“在莱茵河的两岸,我们看到和过去时代同样的决裂,以及对传统的一切尊敬的废除;如同在法国每一项权利的正当性都受到了考验一样,在德国每一种思想的正当性也必须受到考验;如同在法国推翻了旧社会制度基础的王权一样,在德国推翻了精神统治基础的自然神论。”
庸俗市民:在我的印象里,从来没有一个民族象德国那样对小市民有那么强烈的鄙视。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这样,海涅也是这样,他甚至称康德与罗伯斯比尔都具有“庸俗市民阶层的典型气质”。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上帝:海涅说,上帝曾永远是我一切思想的开始和终结。在海涅这里,上帝就是精神和肉体的统一,也即是泛神论。所以他才会反对费希特,认为他否定上帝,比最粗暴的唯物主义更无神和更该诅咒。
德国北方精神:海涅说,日耳曼诸神本来象北方那样忧郁和阴暗,而法国南部的民间传说则美丽、明朗和丰富多采。法国精灵和德国精灵的不同,就象法国纨绔子弟和德国脚夫的不同。
波尔特精灵、克伯尔德精灵、侏儒精灵:德国民间传说中令人恐惧而又好玩的精灵。我第一次看这本书,只看了这段。
荷兰:笛卡儿和斯宾诺莎都是在荷兰进行自己的哲学探索。海涅说,只有在这个既安静又沉默寡言,在运河里行驶着拉纤船的荷兰人的国家,笛卡儿才有可能沉潜到思维的深处,在自我意识的底层抓住思维。
德语:海涅认为德语天生是哲学的语言,形而上学的语言。而拉丁文是罗马民族的石头般坚硬的碑铭体的语言,是唯物主义的专用语言。
累了,走了。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