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掉下个“狄大人”

天上掉下个“狄大人”
徐 静
中国公案小说本非我所爱,对那些半瓶子醋似的“汉学家“,也避之不及。可是蒙友人推荐,这部《大唐狄公案》 摆上案头,这位“三络长髯,两袖清风,一双慧眼”的狄大人就从天而降,让人眼前一亮。
对比中国古典公案小说“三言两拍“,《大唐狄公案》抛却了那些礼法说教,而把更多的篇幅放在“探案,破案,”上,环环相扣,险象环生,
如《四漆屏》一案,一开始县令大人的“幻听幻影”先声夺人,引读者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下面是什么?接着路遇无赖“坤山”,嘈杂洒肆中,“排军、妓女、秀才”等人一时间纷纷粉墨登场,让读者更加欲罢不能。随着狄大人的明察秋毫,案情一步步展开,就在读者以为就要真象大白时,“忽来一峰插北斗”,又平生枝节,案情又向相反方向发展,逼得读者非得一气读完不可。最后,狄仁杰的大篇案理分析,案情最终水落石出,“神探”形象呼之欲出。这种结构,书中处处可见,就象苏轼的一首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再者,《大唐狄公案》中 “从皇家建筑典籍”,到“春院匾额题联”从“三教九流”到“闺阁小姐”无不浓墨重彩,又活灵活现,好一幅大唐风物图。
这样一部著作,作者必定要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就象柯南道尔写《福尔摩斯》。而高罗佩写《大唐狄公案》正因为他纯熟的汉学功底,书中每案前的开卷语,就深得中国古典文学精髓,,例如《黄金案》开宗明义“父母官,天子臣,朱笔直,乌纱真。冰心一片奉日月,铁面千古惊鬼神。”难以想象出自一位荷兰人之手。在高罗佩笔下,古老中国又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正如“国学大师”南怀谨评价地那样“高罗佩很了不起,虽然是外国人,但比很多中国人都了解中国”。
越读《大唐狄公案》就越佩服高罗佩,希望有识之士能早日出版高罗佩的传记,更希望有人能把这部《狄公案》续写下去。让这位“心似比干多一壳,神比包公胜三分”的狄大人,不仅活在历史中,也活在文学中。
徐 静
中国公案小说本非我所爱,对那些半瓶子醋似的“汉学家“,也避之不及。可是蒙友人推荐,这部《大唐狄公案》 摆上案头,这位“三络长髯,两袖清风,一双慧眼”的狄大人就从天而降,让人眼前一亮。
对比中国古典公案小说“三言两拍“,《大唐狄公案》抛却了那些礼法说教,而把更多的篇幅放在“探案,破案,”上,环环相扣,险象环生,
如《四漆屏》一案,一开始县令大人的“幻听幻影”先声夺人,引读者迫不及待的想知道下面是什么?接着路遇无赖“坤山”,嘈杂洒肆中,“排军、妓女、秀才”等人一时间纷纷粉墨登场,让读者更加欲罢不能。随着狄大人的明察秋毫,案情一步步展开,就在读者以为就要真象大白时,“忽来一峰插北斗”,又平生枝节,案情又向相反方向发展,逼得读者非得一气读完不可。最后,狄仁杰的大篇案理分析,案情最终水落石出,“神探”形象呼之欲出。这种结构,书中处处可见,就象苏轼的一首诗“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再者,《大唐狄公案》中 “从皇家建筑典籍”,到“春院匾额题联”从“三教九流”到“闺阁小姐”无不浓墨重彩,又活灵活现,好一幅大唐风物图。
这样一部著作,作者必定要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就象柯南道尔写《福尔摩斯》。而高罗佩写《大唐狄公案》正因为他纯熟的汉学功底,书中每案前的开卷语,就深得中国古典文学精髓,,例如《黄金案》开宗明义“父母官,天子臣,朱笔直,乌纱真。冰心一片奉日月,铁面千古惊鬼神。”难以想象出自一位荷兰人之手。在高罗佩笔下,古老中国又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人们面前。
正如“国学大师”南怀谨评价地那样“高罗佩很了不起,虽然是外国人,但比很多中国人都了解中国”。
越读《大唐狄公案》就越佩服高罗佩,希望有识之士能早日出版高罗佩的传记,更希望有人能把这部《狄公案》续写下去。让这位“心似比干多一壳,神比包公胜三分”的狄大人,不仅活在历史中,也活在文学中。
有关键情节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