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终于南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隐士终南】
读[美]比尔·波特著《空谷幽兰——寻访当代中国隐士》
一
比尔·波特据说是个博士。我相信他做了一件中国人没有做过的事。现在即便我想去做,也确实有点晚了。
将近二十年前的时候,那时,一个胡子拉碴的外国人,到我们南边的大山里胡乱转悠,应该是引人注目的。但是,几乎没有人知道他,这个比尔博士,和他的伙伴,为着在深山里寻访真正的隐士。多少年以后的今年八月,他根据寻访经历写作的书《空谷幽兰》再版了。我读到了它。
读这种书的感触是不大好说出的。写,也绝写不完全。凑合着记下来吧。
二
书全是白描,适合夜深人静读。写法其实一般,无非过程、记述,略带些议论、感触,恰到好处。很多句子,是给西方读者释疑用的,中国人读了,发现熟悉事物的另一种解读,倒也有趣。
尤其老外的这表述方式不同,而翻译对字句的拿捏又很有功力:味道淡极了,却现出人所不知的感知世界来,醇醇的,诱惑,亲近不狎。
三
在书里和比尔交谈的隐士,大部分是和尚道士,也有尼师和道姑;大部分上了年纪,也有很多的年轻人。“他们都很清贫,但是他们的微笑,使我们觉得自己遇见了中国最幸福、最有智慧的人”。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很能理解比尔的这种感觉。就像他说的那样:中国人一直把隐士视为最重要的社会中的一个族群,不管他们的修道追求看起来多么不同寻常和消极遁世,中国人都是持鼓励的态度。
比尔毕竟老外,他这话似乎没有说透——对于隐士,中国人,尤其是与文化或多或少粘了一些边的人,都会言为心声,忙不迭把“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挂在嘴上。
四
只是很多隐士如今都已仙逝了。比如我曾听说过的草堂寺的宏林老和尚。还比如我不知道的兴教寺的光善老和尚——比尔见到他时,他已经98岁了,那时兴教寺方丈常明老和尚才74岁,今年,常公也已年逾九旬了。
还有太姥山上的一个老和尚,如今大概也已往生极乐世界了——比尔说,“我们来到一个山洞前,洞里有一位85岁的老和尚,他在那儿已经住了50年了。在我们交谈的过程中,老和尚问我,我反复提到的那个‘毛主席’是谁”。
比尔见过他们,和他们说过话,为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底片。
五
但我更喜欢这样的隐士——他们不喜欢被打扰,而是更愿意坐禅。他们对谈话不感兴趣,可能对你说几句话,然后就把门关上,再也不出来了。
六
虽然我也“心向往之”,但还是搞不懂,山,为什么会吸引我,吸引那么多住山的人。
《诗·终南》——
终南何有?
有条有梅。
君子至止,
锦衣狐裘。
颜如渥丹,
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
有纪有堂。
君子至止,
黻衣绣裳。
佩玉将将,
寿考不忘。
——怪不得呢。
七
这就有了很多人就这样一直住在山里。到今天也是,山里还有很多这样修行的隐士。
不过比尔又认为他寻访到的其实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只是对他们还推崇。是不是“士”似乎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个人能不能在深重的孤独中贫寒中坚持自己,坚持修行。
这么说来,在不在山里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八
我是去过终南山的。很多次。但我没有遇见过隐士,他们脸上也没有刻字。
而比尔,也终于在书的结尾回到了城市,在城墙里那个我常常去的寺里,他见到了如诚长老。我认识这个老和尚。老和尚开始给比尔列举他所认识的所有山中隐士的名字。比尔见过他们。比尔就和老和尚同时哈哈大笑起来。
晚上,看到这一段,我翻到书的最后一页,那里写着:南山遥望未趋前,唯因深山在心间。昔日贤者多叹语,胸怀无山亦枉然。
2006-12-4
读[美]比尔·波特著《空谷幽兰——寻访当代中国隐士》
一
比尔·波特据说是个博士。我相信他做了一件中国人没有做过的事。现在即便我想去做,也确实有点晚了。
将近二十年前的时候,那时,一个胡子拉碴的外国人,到我们南边的大山里胡乱转悠,应该是引人注目的。但是,几乎没有人知道他,这个比尔博士,和他的伙伴,为着在深山里寻访真正的隐士。多少年以后的今年八月,他根据寻访经历写作的书《空谷幽兰》再版了。我读到了它。
读这种书的感触是不大好说出的。写,也绝写不完全。凑合着记下来吧。
二
书全是白描,适合夜深人静读。写法其实一般,无非过程、记述,略带些议论、感触,恰到好处。很多句子,是给西方读者释疑用的,中国人读了,发现熟悉事物的另一种解读,倒也有趣。
尤其老外的这表述方式不同,而翻译对字句的拿捏又很有功力:味道淡极了,却现出人所不知的感知世界来,醇醇的,诱惑,亲近不狎。
三
在书里和比尔交谈的隐士,大部分是和尚道士,也有尼师和道姑;大部分上了年纪,也有很多的年轻人。“他们都很清贫,但是他们的微笑,使我们觉得自己遇见了中国最幸福、最有智慧的人”。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很能理解比尔的这种感觉。就像他说的那样:中国人一直把隐士视为最重要的社会中的一个族群,不管他们的修道追求看起来多么不同寻常和消极遁世,中国人都是持鼓励的态度。
比尔毕竟老外,他这话似乎没有说透——对于隐士,中国人,尤其是与文化或多或少粘了一些边的人,都会言为心声,忙不迭把“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挂在嘴上。
四
只是很多隐士如今都已仙逝了。比如我曾听说过的草堂寺的宏林老和尚。还比如我不知道的兴教寺的光善老和尚——比尔见到他时,他已经98岁了,那时兴教寺方丈常明老和尚才74岁,今年,常公也已年逾九旬了。
还有太姥山上的一个老和尚,如今大概也已往生极乐世界了——比尔说,“我们来到一个山洞前,洞里有一位85岁的老和尚,他在那儿已经住了50年了。在我们交谈的过程中,老和尚问我,我反复提到的那个‘毛主席’是谁”。
比尔见过他们,和他们说过话,为他们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底片。
五
但我更喜欢这样的隐士——他们不喜欢被打扰,而是更愿意坐禅。他们对谈话不感兴趣,可能对你说几句话,然后就把门关上,再也不出来了。
六
虽然我也“心向往之”,但还是搞不懂,山,为什么会吸引我,吸引那么多住山的人。
《诗·终南》——
终南何有?
有条有梅。
君子至止,
锦衣狐裘。
颜如渥丹,
其君也哉!
终南何有?
有纪有堂。
君子至止,
黻衣绣裳。
佩玉将将,
寿考不忘。
——怪不得呢。
七
这就有了很多人就这样一直住在山里。到今天也是,山里还有很多这样修行的隐士。
不过比尔又认为他寻访到的其实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只是对他们还推崇。是不是“士”似乎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一个人能不能在深重的孤独中贫寒中坚持自己,坚持修行。
这么说来,在不在山里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八
我是去过终南山的。很多次。但我没有遇见过隐士,他们脸上也没有刻字。
而比尔,也终于在书的结尾回到了城市,在城墙里那个我常常去的寺里,他见到了如诚长老。我认识这个老和尚。老和尚开始给比尔列举他所认识的所有山中隐士的名字。比尔见过他们。比尔就和老和尚同时哈哈大笑起来。
晚上,看到这一段,我翻到书的最后一页,那里写着:南山遥望未趋前,唯因深山在心间。昔日贤者多叹语,胸怀无山亦枉然。
200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