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記,轉記●金安平《合肥四姐妹》

■文/小約
這本書看過好長時間了,一直放一直放,放到有一天想寫的時候。那種時間,你已經不可能記得很清楚了,像昆德拉說的,面對毀壞性的遺忘,閱讀者只有選擇永遠不住進去。博爾赫斯優雅自負地說:「我讀了很多關於《麥克白》的文章,也忘了不少」,一句話打發一大堆麻煩。而納博科夫可能講的浪漫拂柔一些,他說,男子與女子扶立橋頭,看低飛燕子翦翔而過。男子說,以後若能記得就這只燕子也是好美,女子說,一定的,於是兩人一起落淚。
朱天心的《南都一望》好不好,他與唐諾談了那麼多,我呢只有看二遍三遍,講不講得出好壞,也無定數。開頭引一個自我隱身的女作家的話:「假想,必須永遠離開這個島國的那一刻,最叫你懷念的會是什麼?……仿佛寫在一塊遭風吹日曬得失了顏色的木牌上的字句:南都一望。木牌立在奈良遠郊不很有人跡的百毫寺前,你聽話的回首一望,漫天大雪中只能隱見盆地的依稀輪廓。」那個動作,很有風派很有韻致,像愛瑪·包法利夫人最後從馬車裏扔出去一塊五法郎的硬幣,她全部的財產,她覺得這樣將它仍出去是美的。也許寫歷史寫世變中的物事人情,亦是如此。那個轉頭的角度,還有拋線的弧度。
合肥四姐妹,金安平都與之談過話,角度弧度大略摸熟。譬如大姊元和最神秘、允和最坦率、兆和最含蓄、充和最健談。可惜二零零五八月書成付梓,只有張充和仍在世。當時也是張充和的關係,作者得以走北京將四個女子的故事串聯起來,包括了整個家庭的前世今生,連傭人都不放過。現在寫史寫人物傳記,春秋筆法都已經不夠用了,春秋筆法至少有一個連貫的延長線在那裏,可是你只要隨便翻翻現在的傳記,寫的好看的,都是一片一片的,然後靠記錄者的慧悟和沉溺,或者就是他的眼線心思,將材質依自己的形體裁剪出來的。所以讀作品,既讀了衣衫又讀了穿衣衫的人,把自己都亮出來了。
讀史使人明智,這個功能倒是越來越塌縮。覿獲個曉悟或是什麼天地不仁,抱讀傳記歷史的趣味大打折扣,未必牛刀雞試了。把幹擾愉悅到來的因素都拋掉,這些才是雜念呀。然後就是如同看戲一樣迷魂身墜,做個不動明王,「半截觀音」好了。老藝人說的好:「戲曲的佈景是在演員的身上。」所以環境佈置越多越會阻礙表演的集中與靈活。這點看過白先勇策劃的青春版《牡丹亭》便愈發有感覺。寫人物傳記,道理也是一樣的。特別是要寫四個人,四個旦角,個個要有戲在身,壓得住一折戲,不能厚此薄彼,其實頗有難度。《合肥四姐妹》大概就是用摺子戲的方法來請角出場。所以在鋪排了「合肥精神」、家族倫常、族裏風氣、甚至「保姆列傳」之後,從第十章開始,才算言歸正傳。
苛細的正傳有什麼好看,巴羅克的仿真寫實,很沒趣。寫傳也寫成這樣,索性列點年表得了。見過荷蘭畫家倫勃朗「螢火蟲」技法的人一定印象深刻,舊時荷蘭房屋窗棱吊高口仄,光線只能擠進一條,遇到屋裏空中的浮游顆粒,凝結成光塵飄飛,如迷逐而翔的螢火蟲,室內人物在幽微光影裏,刨木或餵奶。「蹈虛揖影」,倫勃朗藉以營造出現實與糊混的藝術情感。這種效果,《合肥四姐妹》中都有設計。比如在張兆和與沈從文的交往之初,胡適的頻繁出現,兩頭維繫兩頭解紐,忽是忽非,像是很重要的中間人物,實則不過拿來增值氣場,產生更為微妙的聯繫,說實話,沒有這個聰明蠢笨的自認解人,那會少好看很多。這裏還有翻譯詩人卞之琳,張充和認為,「他的外表,連他的眼鏡在內,都是裝腔作勢的表現。」此段熱臉貼凍臀的佳話,著實不可以再說了。傷人。
二流的人物傳記,字隨身迴;一流的人物傳記,身隨字轉。字是記錄者,身是演繹者。字隨身迴是材料之家,就是materials,就是「每天累死」。 身隨字轉是文人之家,就是卡爾維諾所言的「莊重的悠閒」。《合肥四姐妹》,是「每天累死」,抑或「莊重的悠閒」,你看著辦吧。
這裏得提一提翻譯者鄭至慧,一位特立獨行的文字工作者。《誠品閱讀》創刊於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一日,當時的總編輯便是鄭至慧。曾聽我一位老師提過,一九九三年,他在北京五洲大酒店與鄭至慧頭次謀面,留下印象頗深,「她敢在男人面前穿著襪子盤腿而坐手裏還夾著香煙慢悠悠地聊天,實在太厲害。」那一次她是作為臺灣婦女界的代表來北京參加全國婦女會議。是年的十月號《誠品閱讀》刊登了老師的愛人(時乃京城四大自由撰稿人之一),一篇采寫圓明園藝術村的紀實文字——《瞧!這幫人》。一九九六年二月《誠品閱讀》停刊,鄭至慧變成自由工作者。《合肥四姐妹》的翻譯,若掩去其名,第一聯想就是出自一位溫婉不失敏慧的女子之手。文字有時候才是這個人不能被掩蓋住的部分。
(061203)
這本書看過好長時間了,一直放一直放,放到有一天想寫的時候。那種時間,你已經不可能記得很清楚了,像昆德拉說的,面對毀壞性的遺忘,閱讀者只有選擇永遠不住進去。博爾赫斯優雅自負地說:「我讀了很多關於《麥克白》的文章,也忘了不少」,一句話打發一大堆麻煩。而納博科夫可能講的浪漫拂柔一些,他說,男子與女子扶立橋頭,看低飛燕子翦翔而過。男子說,以後若能記得就這只燕子也是好美,女子說,一定的,於是兩人一起落淚。
朱天心的《南都一望》好不好,他與唐諾談了那麼多,我呢只有看二遍三遍,講不講得出好壞,也無定數。開頭引一個自我隱身的女作家的話:「假想,必須永遠離開這個島國的那一刻,最叫你懷念的會是什麼?……仿佛寫在一塊遭風吹日曬得失了顏色的木牌上的字句:南都一望。木牌立在奈良遠郊不很有人跡的百毫寺前,你聽話的回首一望,漫天大雪中只能隱見盆地的依稀輪廓。」那個動作,很有風派很有韻致,像愛瑪·包法利夫人最後從馬車裏扔出去一塊五法郎的硬幣,她全部的財產,她覺得這樣將它仍出去是美的。也許寫歷史寫世變中的物事人情,亦是如此。那個轉頭的角度,還有拋線的弧度。
合肥四姐妹,金安平都與之談過話,角度弧度大略摸熟。譬如大姊元和最神秘、允和最坦率、兆和最含蓄、充和最健談。可惜二零零五八月書成付梓,只有張充和仍在世。當時也是張充和的關係,作者得以走北京將四個女子的故事串聯起來,包括了整個家庭的前世今生,連傭人都不放過。現在寫史寫人物傳記,春秋筆法都已經不夠用了,春秋筆法至少有一個連貫的延長線在那裏,可是你只要隨便翻翻現在的傳記,寫的好看的,都是一片一片的,然後靠記錄者的慧悟和沉溺,或者就是他的眼線心思,將材質依自己的形體裁剪出來的。所以讀作品,既讀了衣衫又讀了穿衣衫的人,把自己都亮出來了。
讀史使人明智,這個功能倒是越來越塌縮。覿獲個曉悟或是什麼天地不仁,抱讀傳記歷史的趣味大打折扣,未必牛刀雞試了。把幹擾愉悅到來的因素都拋掉,這些才是雜念呀。然後就是如同看戲一樣迷魂身墜,做個不動明王,「半截觀音」好了。老藝人說的好:「戲曲的佈景是在演員的身上。」所以環境佈置越多越會阻礙表演的集中與靈活。這點看過白先勇策劃的青春版《牡丹亭》便愈發有感覺。寫人物傳記,道理也是一樣的。特別是要寫四個人,四個旦角,個個要有戲在身,壓得住一折戲,不能厚此薄彼,其實頗有難度。《合肥四姐妹》大概就是用摺子戲的方法來請角出場。所以在鋪排了「合肥精神」、家族倫常、族裏風氣、甚至「保姆列傳」之後,從第十章開始,才算言歸正傳。
苛細的正傳有什麼好看,巴羅克的仿真寫實,很沒趣。寫傳也寫成這樣,索性列點年表得了。見過荷蘭畫家倫勃朗「螢火蟲」技法的人一定印象深刻,舊時荷蘭房屋窗棱吊高口仄,光線只能擠進一條,遇到屋裏空中的浮游顆粒,凝結成光塵飄飛,如迷逐而翔的螢火蟲,室內人物在幽微光影裏,刨木或餵奶。「蹈虛揖影」,倫勃朗藉以營造出現實與糊混的藝術情感。這種效果,《合肥四姐妹》中都有設計。比如在張兆和與沈從文的交往之初,胡適的頻繁出現,兩頭維繫兩頭解紐,忽是忽非,像是很重要的中間人物,實則不過拿來增值氣場,產生更為微妙的聯繫,說實話,沒有這個聰明蠢笨的自認解人,那會少好看很多。這裏還有翻譯詩人卞之琳,張充和認為,「他的外表,連他的眼鏡在內,都是裝腔作勢的表現。」此段熱臉貼凍臀的佳話,著實不可以再說了。傷人。
二流的人物傳記,字隨身迴;一流的人物傳記,身隨字轉。字是記錄者,身是演繹者。字隨身迴是材料之家,就是materials,就是「每天累死」。 身隨字轉是文人之家,就是卡爾維諾所言的「莊重的悠閒」。《合肥四姐妹》,是「每天累死」,抑或「莊重的悠閒」,你看著辦吧。
這裏得提一提翻譯者鄭至慧,一位特立獨行的文字工作者。《誠品閱讀》創刊於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一日,當時的總編輯便是鄭至慧。曾聽我一位老師提過,一九九三年,他在北京五洲大酒店與鄭至慧頭次謀面,留下印象頗深,「她敢在男人面前穿著襪子盤腿而坐手裏還夾著香煙慢悠悠地聊天,實在太厲害。」那一次她是作為臺灣婦女界的代表來北京參加全國婦女會議。是年的十月號《誠品閱讀》刊登了老師的愛人(時乃京城四大自由撰稿人之一),一篇采寫圓明園藝術村的紀實文字——《瞧!這幫人》。一九九六年二月《誠品閱讀》停刊,鄭至慧變成自由工作者。《合肥四姐妹》的翻譯,若掩去其名,第一聯想就是出自一位溫婉不失敏慧的女子之手。文字有時候才是這個人不能被掩蓋住的部分。
(061203)
有关键情节透露